读书,真的可以改变生活,还会教你如何与世界对话
读书真的能改变生活吗?
一位大学同学忽然在微信问我。
想起了同学大学时的模样:超级学霸、长跑冠军,透露着山东人的憨厚精干。保送去北京读研,之后扎根北京。
偶尔的聊天中,我能感觉到同学工作后的奋斗、拼搏与疲惫、挫折。
当问起“读书”,我想跟同学分享的是,读书或许不像金钱、物质一样给生活带来最直接、最明显的变化,但多读书、坚持读书肯定会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丰盛,你会越来越了解自己,进而更好地与现实世界对话、握手合作。
01、拆掉思维里的墙,这个世界并非二元对立
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时代,我脑海里有强烈的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看电视剧,一定要分出“好人”“坏人”,每次“好人”受挫、“坏人”得意就心生气愤。
好与坏,对与错,黑与白……这些相反的状态,如果借用太极八卦来看一下呢?阴阳相济,刚柔相见,彼此没有绝对的对立。
《当下的力量》提到,接受事实,才能超越幸福和不幸。
对于许多人来说,障碍、失败、损失、疾病或任何形式的痛苦,转变成了他们最伟大的老师。
黄永玉先生90岁的自画像比如,看到黄永玉先生90岁的自画像,喜不自禁。90岁的艺术家,如同孩童般,对生命满怀热情。
但其实,年少时的黄永玉过得很苦,总是在四处流浪。这样的成长经历,在他灵气的笔下,却流淌成一幅幅艺术作品。
允许苦难的存在,在苦难中成长,当有人把痛苦提炼出来,以美的频率去传播和分享,他就成为了艺术家。
一位智者曾说过:接受事实是克服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下次,当我们遇到问题、困境,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时,我们可以跟自己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接受现实,我可以把这些痛,变成属于自己的作品。
《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中,作者提到:好的婚姻,其实与对错无关。当夫妻陷入争吵时,给自己一个暂停键,问一下内心:我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当然是幸福,那么对错的争吵就没有意义了。多数时候,夫妻间争吵的是情绪,而非事实。
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来自,总想证明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带给自己很大的局限性,但我们却身处其中而不自知。
“去做一件事的最好状态是,不评判、不辩论,正负两极全然接受,跃然之上。”当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是兼容的,每个道理都是对的,因为立场不同,观点就会不同。我们就可以从二元对立中跳脱出来,做一个不二的人。
02、人生不设限,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读书、考学、工作、结婚、生子……这是我身边,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如果不去学习,不去更新自己的思维观念,或许这就是我能看到的世界的边界。
《想象力是完美人生的剪刀》封面写道:除非你能想象,否则你什么也做不到。
读书可以扩大想象力的边界,甚至打破边界,天马行空,肆意驰骋。
火星爷爷风靡台湾的演讲《向“没有”借东西!》,给我带来新一轮思维冲击。
8个月大得小儿麻痹,7岁才学会走路,一辈子都需要拄着拐杖,但是火星爷爷特别擅长向“没有”借东西,他常一个人出国自助旅行、两次横跨日月潭、还跨越了北极圈拜访圣诞老人,到处演讲、创业、出书,开拓出新的人生。
他坚信——“正是因为没有,我们才可以去创造!”
当越来越多的生命版本出现在身边,我对未知的未来不再害怕、惶恐,因为我开始相信,“人生不设限,我们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有梦为马,随处可栖。愿你我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
03、想一想,你为什么而活,如何活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二战时期,身为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部死于集中营内,只有他以坚定的信念相信未来,熬过百般磨难,奇迹生存,其后写出《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尔认为,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生命没有不能承受的重量,你只是没有找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而活?大千世界有万千答案。
对于普通人,如何活,如何活得好?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太多可以借鉴的方式——
《当我遇见一个人》说“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人间世》说,人生就是不断解套的过程。
《走出剧情》说,活在人生的真相里。
《臣服实验》说,“如果我能处理当前的风暴带来的风,它们最后可能会吹来一份很美妙的礼物。”
《成事》中,作者冯唐讲述了曾国藩的7个成事法门,而且成事可学,关键是一要悟,二要干。
每一本书,都凝结了创作者的智慧和经验。
多读书,生智慧。特别是经典书,读它,就是在链接古往今来的名士,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心上学,事上练。
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你用了多少本书,吸收了多少本书。
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学以致用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