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故事和剧情吞掉的那些深度连接时机|#“P.E.T.×非暴力沟通
今天的成长小组,在两个环节里的演练,共同指向了沟通过程里精微的层面——当父母无法留在当下深度同理和反馈(共情)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或者精准干净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时,往往是因为父母那一刻进入了自己的“故事”,这个故事可能是自己的惊吓、担心、委屈、内疚,也可能是固有的成见和评判。
G妈妈案例:孩子帮爸爸丢垃圾,不小心把垃圾丢到了别人店面前面的纸箱外,爸爸责备孩子没有好好帮忙,态度不端正。妈妈过去和孩子沟通,解释爸爸为什么生气。孩子抵触:“爸爸已经说过我了,你还说我。”妈妈不觉得自己在责备孩子,但孩子却感到了压力。
经过倾听,小伙伴们看到了G妈妈的感受——想给孩子协助却没有帮助到孩子甚至被孩子否定的挫败,面对孩子后来不断向她索爱(要抱,要关注)行为的无力;以及她的需求——更深地和孩子连接,维系爸爸和孩子以及一家三口之间和谐的关系。
为什么G妈妈主观上认为自己已经很平和地和孩子沟通,也有意识地满足孩子索爱的需求,但这一段沟通,妈妈和孩子之间还是没办法感觉到熨贴的、深度连接呢?
“不够”的部分,就发生在沟通一开始的时候,孩子被爸爸责备后,内在是有委屈和害怕的情绪的,但这个情绪,妈妈没有看见和给予孩子反馈。
而之所以那一刻G妈妈没有就这个部分给孩子倾听,又是因为那一刻,G和孩子一样,因为爸爸的责备有了惊吓和紧张的感受,她没有及时处理和表达这部分,因此,也就没有稳定的力量和空间给予孩子倾听。
G妈妈的惊吓和紧张来自哪里?表面上由老公的行为(严厉责备孩子)引起,实际上这个惊吓和紧张的部分却更多与她小时候和爷爷之间的关系模式有关(受惊吓的内在孩童),是一个古老的“故事”。
因此,当“故事”上演,而在那一刻自己又没办法快速识别并且从剧情里走出来时(自我倾听),妈妈也就错过了一个通过倾听和孩子深度连接的机会。
这个倾听时机,就像两列火车车厢之间的车钩,卡上了,沟通就同频了;没卡上,沟通就无法在一条轨道上往前继续。
案例演练:和“孩子”(角色扮演)聊有关买不买智能手表的问题,“孩子”说:“我就是觉得如果你爱我就要满足我,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这才是爱我。”妈妈们该怎么接这句话?在倾听基础上,苏苏邀请大家尝试表达一条我信息。
W妈妈说:“听到你这么说,我很伤心难过,妈妈觉得自己已经很爱你了,你却觉得没有给你买想要的就是不爱你。”
——“孩子”沉默。
S妈妈说:“听你这么说,妈妈还挺内疚的。”
——“孩子”反馈,那妈妈你就给我买嘛。
G妈妈说:“我觉得很委屈……(此处省略300字)”。
——“孩子”反馈,不知道妈妈表达什么(妈妈此刻内心是乱的)。
苏苏说:“妈妈听到你说,只有妈妈满足你的需求时,你才觉得妈妈是爱你的,妈妈还挺惊讶的。同时妈妈也在反思,过往妈妈和你的互动真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妈妈最近在学习,了解到妈妈和孩子之间,除了物质上的满足,其实还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表达爱,爱也和有没有满足需求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我们互相能够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妈妈现在也真的很想和你重新调整我们的关系。现在我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要不要买手表的问题上,妈妈的需求是……你的需求是……,妈妈想邀请你一起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满足你的需求也能让妈妈放心呢?”
——“孩子”反馈:妈妈这样说,孩子就更有意愿从互相照顾需求角度出发,一起想解决办法了。
小结:前三条我信息虽然说的也是妈妈的真实感受,但那些感受多少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剧情,伤心、委屈、内疚,都是原本妈妈们身体里储藏的旧有情绪(每个人说起来都有很多故事),在那一刻,被孩子勾起了,如果这时候没有首先经过自己的过滤(自我倾听),直接向孩子表达,能量上就不够干净(多少有些抱怨你让我伤心、委屈、内疚的感觉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