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小荐荐的读书社

《少年台湾》:致那些回忆中的吉光片羽

2017-05-18  本文已影响153人  宸丹

人在少年时,才最有流浪的勇气。

带上个背包,去未知地方,什么准备都没,更像是一时兴起的冒险。因为地名有趣,或是因为零散听闻,也或者没什么原因,就是纯粹想到处走走。

长大后的出走,只是成年人的一场旅行。

我很清楚我的去程与归期,精确搭配好衣饰和化妆品,提前预定好喜欢的酒店,大致了解好目的地的概要说明,我的旅行多了理性和预算,却少了书中的野性与诗意。

许久未完整读过一本文体不定的札记了,因为去暹粒前迷上蒋勋娓娓道来的《吴哥之美》,首先选择了这一次同出自他之笔的《少年台湾》。自序中,蒋勋如此写道著书的初衷,“我不为什么,写了《少年台湾》,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人的记忆,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这么真实,这么具体。我因此相信,也知道,岛屿天长地久,没有人可以让我沮丧或失落。”

读罢,初觉意识迷茫,细想却别有意趣,脑中凌乱浮现出些零散回忆。书中提及的众多地名,我去过的只有一个九份,传说中的美好夜景,只在车开上山时匆匆一瞥,之后便是越下越大的雨,和挥之不散的雾气。远处的那片海,始终看不清晰,我却记得夜里在起雾的小城中闲逛,还碰见过一只伸懒腰的胖猫。

从年少时到而今,我都没有浪迹天涯之勇,于是找了些懒散的理由。我认床、我路痴、我吃不起太多苦,终究选择了缓慢安逸的旅行。可是,那些曾经的感受过的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远比去过某地这件事更让我念念不忘。有时候,我所眷恋的,只是某个片刻。

《少年台湾》音乐剧剧照

“我只是来听海涛的啸声的,或者是山上每一株茅草存在的真实吧?知识或许可以退得更远一些,眼前若有更可以使心事单纯的事物。”——《少年盐寮》

书中所到之地皆是作者少时的足迹,见过怎样的景致,遇过怎样的人们,听过怎样的故事,有过怎样的历史,都有着真实质感的一字一句。携家带口栖居盐寮的M君,身体力行地将哲学实践成竹屋中的传说。

蒋勋的书保存着一如既往的细致审美,在某个特定的时空里,将此中的世间所有进行描绘与解读。这些似故事又非故事的文字,读来都是能还原成画作的场景。海岸线有了乌托邦的联想,弹着巴赫的琴音在细雨中飘忽,我因你而赋予这个地名更多的浪漫主义。

曾在海边遇上一行来郊游的佛教徒,其中有出家的僧侣,也有信众及家人。有个老者认出我是之前在灯塔前拍照的女生,热情地招呼我和友人去共进午餐。我记得保温壶里倒出的咖啡很香,大婶自己做的素卷很好吃。老者姓汤,调侃自己也是阿汤哥,以为我是放假来玩的大学生,嘱咐我等下一定要骑车去海边,他说迎风的感觉最舒服了。

临告别时,僧侣师父送了我一本薄薄的经书。我说,我的外婆和母亲也是佛教徒。那位师父听了,淡淡微笑道,“每次遇上都是一种缘,一路平安。”

在那片纯黑色的海滩上,我和友人慢悠悠骑了一路,海风和阳光就像阿汤哥形容的那般舒服,玩累了坐下看海浪进进退退也是有趣。陌生的地方,因为可爱的人,多了些记忆的刻度,也添了些寻常烟火气。

《少年台湾》音乐剧剧照

“但是阿政又确实感觉到轻松,因为他害怕过度的关心。在这个岛屿上流浪,他希望遇见的人都不会再见面了。他常常画一条很长很长的通向远方的路,一个背着行囊的人……”——《少年丰山》

时而突发奇想,简先生会不会是若干年后的阿政?年少时流浪过、出走过,也折腾过,年长会否为了生活与家人而安于现实?或许,有这种可能,也或许阿政一直在路上。

我在阿政这个年纪时,总对年长的上班族充满好奇。等我快到了简先生的年纪,我又会对更年轻的小朋友们产生好奇。类似猫的好奇性格,总是好奇与己迥异的人生状态。

我从不一个人去旅行,我想我终是害怕孤独的,尤其是在路上的时候。但是,我越发喜欢和遇到的陌生人聊天,或是听当地人说话。好奇地观察他们生活的状态,逐渐比赶景点拍照片更有意思,记录下这些瞬间的只有记忆,也只能是记忆,而相机会打扰当下的自然。

在拉面馆拼桌的男子问我,九天的时间怎么没去环岛?很多游客都会绕上一圈。

我摇摇头说,太累太赶了,不想那么仓促地旅行。

男子听后,浅笑颔首,表示同感。

一天换一个地方,一晚换一个酒店,我从没考虑过这样的行程。一天太短暂,我又太懒散,还未来得及停下来,静下来,如何能去体会一个地方的气息?

男子问我这几天,对台湾的感觉如何?

我说觉得遇到的人都很好,很有礼貌,也很热心。

男子展露出自豪的笑容,有几分孩子气地夸赞道,我们人好就是最棒的人文。

又是一个可爱的陌生人,我们吃饭时随意地聊天,他对我来的地方充满好奇,也说一直打算去海峡对岸玩。我和偶遇的陌生人们,彼此极少问及姓名,我们都是路过的角色,说了再见几乎此生不会再见了。只有交集过的记忆,会成为各自的永恒。

《少年台湾》音乐剧剧照

“少年知道那暗暗躲藏的时刻,可以握着李世雄手的时刻都将过去,竟然涌出泪水,当然,他确定在那黑暗的隔间中,是没有人看见的。”——《少年龙峒(三)》

父母的乡愁大多来自户口本上的籍贯,而子女的乡愁往往来自度过童年的地方。就像蒋勋的乡愁既不来自父亲的故乡福建,也不来自母亲的故乡西安,而是来自度过自儿时起漫长岁月的台湾。《少年台湾》是他多年来的足迹定位,也是他藏匿心中少年的秘境。

穿过必经路上的幽暗与礁石,少年可能会害怕,可能会迷惘,但终究会来到期望的海岸边。路过岛上一段海边,倚栏望海却见潮起浪高,拍击石岸的响动略显粗暴。我和友人贪玩地多流连了些时候,结果赶到轮渡码头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只能排着长队等着下一班船。环顾四周,这岸和对岸亮起了灯火,空气中除了海腥味,还有鱼丸汤的咸香。

晚上去还车时迷路了,友人向一个经过的老者问路,老者笑呵呵地直接给我们带路。在去的路上,老者闲谈问起我们为什么选择来这里玩?

听说这里的黑沙滩和海边很美。

老者听过笑了起来,直言我们被网络给骗了,他说自己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也没觉得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哪里的海不都差不多。

我们也乐了,难得碰上个不按理出牌的大爷,竟没来一出“家乡美”的主题推荐。

到了地方,道谢告别时,老者还不忘提醒我们去台北,说大城市才好玩。

那个夜幕低垂的晚上,我们终究没去成计划里的那个码头,却在摩天轮上又见白天的小岛。即便当下是快乐的,我仍会无故想起终会过去。所有的感官在回忆里,仿佛变得愈发的敏锐,尤其是嗅觉。气味一旦绵长,可以延伸至今。

《少年台湾》音乐剧剧照

小小少年,终有一日,会长大、会老去,也会死亡。然而,书中的少年,亦是心中的少年。少年是一种情愫,一种能量,永存于每个活跃的灵魂中。就像总是孩子模样的小王子,始终住在我相信存在的B-612小星球。

或许,懒散且缺乏安全感如我,此生也未必会顺着书中的地标走一遭。但是,我想我会带着年少的心,去更多我想要路过与驻足的地方。所有的这些经历,最后都将幻化成回忆中的吉光片羽,皆为数十载生命中的金玉珠贝。

“当我衰老时,看着岛屿少年走过,依然意气风发。”长久以来,我始终相信,只要足够坚持,心可以一直是少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