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的价值观问题
面对内心真实的爱和怕
人生常態,被扇一耳光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当一件事发生之后,双方都受到伤害,彼此都认为谁都有责任,谁都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的情况下,假设你是属于弱势一方,更重要的是无论结果是怎么样,基于角色层你还得和对方有往来,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么办?
有些人会说这种事情很普遍呀
其他人都这样做,为什么只针对我这一方?
他人是他人的事,事实是发在你身上,没有为什么,就轮上你了,就要认倒霉,就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把这些类似的事情概括为“挨了一耳光”。不妨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们一个耳光,我们作何反应?
人一辈子被扇巴掌的情况和原因很多,各不相同,但是处理方式非常有一致性,扇回去的人一辈子都扇人巴掌,认怂的人一辈子都在认怂。
而在商议生意场上,最会做生意的人,从来不是回敬和认怂别人巴掌的人,在生活也是如此。
因此怎样对待这一巴掌,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也决定了一个人人生的命运。
那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一巴掌作反应呢?
可能你会说解决问题呀,有错就改呀,不是的!这样才做完成了一半。
升维视觉
当出现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要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先讨论问题的优先级,对这个问题发生以前的事做一个复盘,来设想一下如果在此之前我们做了什么,就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了,防止这个问题以后再犯。
如何复盘?
要做好一个复盘,就是把自己代入事件角色当中去,在具体的事情上切磋琢磨,完成一次认知,防止再犯。如果不代入自己,只看案例去天马行空,那学习不仅没用,而且会有害。
把自己代入事件中去好比获得一台人类社会生活的飞行模拟器,它把我们丢进一个充满风险的世界,我们可以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地去体验各种危险,又不会真的付出代价,同时在代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释放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找到心理平衡,然后是探寻边界,摸索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再然后就是学习掌握更为复杂的道德。
如何代入?
问题的认知
看待事情的角度与方法决定你的结论
文辰晖老师说:
任何问题关键的不是结论的对与错,而是你要明白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什么,或者是你的方法是什么,因为你看待事情的角度与方法决定你的结论。
当你持有一个观点的时候,你一定要知道它的对立面观点是什么,这样你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如果你只知道自己认为什么是对的,而你不知道它的对立面认为什么也是对的,那么,你对这种问题的认知就还没有达到应该有的认知。
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各说各有理,谁也不能说服谁呢?
这和人们对道德的误解有很大的关系
除了各种背景与角色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的道德观念。我们的道德不是来自理性的推导,而是来自情感的反应,但我们会调动自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辩论技巧,想方设法压倒对方,这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结果是破坏了我们和同事、朋友或家人的亲密关系。
如果我们理解了道德的来源,我们就会用更平和的观点去对待别人,著名心理学家海特在《正义之心》一书中提到,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不同,首先来自于基因,其次来自于经历,最后才是所受的思想影响。海特讲到,美国的自由主义者过分关心关爱、公平这两个维度,而保守主义者则更加平均地关注各种道德口味。自由主义者更偏重理性,保守主义更偏重感性。
介入的旁观者了解道德的来源,了解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就会产生不同意见与结论,我们就能从代入中抽离,做一个介入的旁观者,从而能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事情。
复盘的经历与思考
事情发生了,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以"代入"的过程去想清楚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考察自己有没有过错,有错就迅速並真诚地道歉,如果涉及到公关危机,就参考海底捞和支付宝面对公关危机的做法,然后再通过沟通方式使损失最小化,同时要考虑是否力争,就是打不打的问题,没有百分百的胜率不打,就算能打赢要付出一定的机会成本不打,因为不打就没有进一步的损失,在这里要认清不打并不是自己不作为,而是要积累自己,等待时机,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如果是弱者,有一种情景下,强者未必能欺负到弱者,就是价值网络里两者之间有高度相互依赖性,弱者如何提高这个依赖程度,就是关键的突破点。
堵塞错误的思考
*当一种氛围特别一致的时候,特别強的吋候,成效特好的时候,就是在释放一种"危机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事物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感情产生连接
连接创造价值
价值引发反思
反思形成敬畏
反着来看,仿佛也通,仿佛更理性。
*明明是群舞,不要跳成独舞
关于个体:可以是个愤青
关于集体:情绪与行为不只属于自身
爱一个人,就要同时接纳对方的优点与缺点
加入一个团队,就要同时接纳它的优势与劣势
毕竟,白天与黑夜,你不能只选择只在白天生活。
尊重感受,聆听心的声音这篇文章曾经想用的主题名:
社会的伪命题
导火线:情绪与理性,关系与利益
敬畏能否放在一开始
虚、实中的逻辑
个体和集体价值观
被刺痛的气球,内心的边界与平和
一套消极之法
从爱,到恨,到了解
价值观正了,其他都简单了
离开舒适区的体会
7天以来,读了很多文章,每天不断反思,会反复地思考面对同样一件事,文章中的老师会有怎样的想法与决策。
尊重着感受,聆听着心的声音。从爱,到恨,到了解,有过亢奋,有过对抗,有过迷茫,有过失落,有过希望,更有过绝望,仿佛每天都是在死胡同里面不断循环,情绪上上下下,从大起大落,到波段减少,到平和,就是为了寻找这件事情的坐标感和精神支点。
有时候,往前走需要有荒诞的梦想或者说
人生就是一个自我说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依赖于自身的价值观。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做出极完美的选择,但必须为其提供一个能够自我说服且理性的理由。
毕竟,有时候,往前走需要有荒诞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