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问责掐住了“小眼镜”的七寸
近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出,各地要建立健全防控工作机制,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排在后位的市、县(区),全省进行通报;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市、县(区)政府和学校依法依规予以问责。(12月3日 南昌晚报)
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长期居高不降,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一直难以提高,成为不可轻视的社会痛点。少年强则国强,儿童青少年没有健康的体质,小小年纪就架上“小眼镜”,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拥有健康体质的儿童青少年,有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刻不容缓。江西省在近视防控上出台问责学校与政府的策略,可算是利剑高悬,这种双问责的治理完全可以说是掐住了“小眼镜”七寸。只要这种双问责举措落实到位,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孩子的视力必定会有明显好转,近视率一定会显著下降,“小眼镜”的数量必定会明显减少。
孩子这些年近视率高居不下,一方面是中小学生课内负担并没有减轻,有的地方甚至还在加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很少,运动习惯与用眼卫生习惯没有得到有效培养;而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更加剧视力下降。尽管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举措,包括减轻课业负担、增加课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等,但更多还是停留在纸面上安排在计划里出现在汇报材料里。人们不禁纳闷:为何有关部门的善意举措最终成了一纸空文?
只要看看江西省这份防控近视的通知,采取逆向追溯方式,就不难找到答案。原来过去防控近视,更多是倡导怎么做,至于不这么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接受何种处理,并没有下文。于是孩子可以任性而为,学校可以任性而为,至于政府,更不会对此上心。没有问责机制,所有为防近出台的政策在现实中都会显得疲软无力。没有问责机制的防近政策便只有依赖管理者的认知高度与自觉程度,有的可能会抓实在抓具体,形成常态化;有的可能会一时热情但过后就回归老路;有的甚至会觉得防控近视靠孩子的自觉靠家长的耳提面命。在传统固有认知中,近视只不过是多带一幅眼镜罢了,其他并没有很大问题,近不近视与教育质量与教育声誉并无必然联系,素来没有因为“小眼镜”多而影响教育评价。基于这样环境,无论是学校还是地方政府,很难站在国民身体素质高度抓防近工作,防近往往便雷声大雨点小,视力保护更多是顺其自然,学校做的最多工作就是强调,一般不会去下大力气去抓。作为政府,由于要抓的工作很多,防近这样的事情一般不会在乎。
过去因为防近没有明显提出对学校采取惩处措施,一些学校就会为了学业而不惜加班加点,就会不同程度挤压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良用眼习惯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也不会强力干预。但是,现在如果学校还如果还象过去一样对孩子的“小眼镜”持网开一面态度,就有可能面临追究不作为责任,评优评先晋职、绩效等等都可能受到影响,校长弄不好极有可能还会面临下课的危险。作为学校管理者与教师,在严厉问责面前谁敢再冒风险无视“小眼镜”问题?
江西省这次对解决“小眼镜”问题更大亮点则是不仅板子只打学校,还特别延伸至地方政府。要知道,过去还没有那个地方将防近与父母官的命运连在一起。对地方政府签订责任书举措,就标志着地方父母官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防近工作,因为防近工作就是自己应有的责任。而每年对工作情况对照标准进行年度考核,而且还特别提出向社会公布结果。作为一方父母官,防近由过去可以不管的事情一下就变得非管不可的大事,面对既要对上级政府负责同时还要接受社会评判,谁还敢置之不理?更严重的是如果连续三年出现下降问题,就会被直接问责,弄不好可能连乌纱帽都难保。面对这样的问责紧箍咒,地方父母官谁还敢掉以轻心视而不见?
防控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责学校与政府,一方面说明近视问题非同小可,另一方面说明政府防控力度今非昔比。人们坚信,只要这样双问责坚持到底,多年的“小眼镜”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