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来说《三字经》(二)
咱们继续来说《三字经》。
今天要说的这四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这四句主要涉及两个历史人物—孟母和窦禹钧。孟母就是孟子的妈妈,而窦禹钧是五位进士的爸爸。这两位历史人物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并通过他们的用心帮助孩子有所成就。
咱们先来说说孟母。
网图,侵删。孟子出生的时候,由于穷困,一家人住在郊外较为偏僻的地方。离他家不远,有一大片墓地,平时经常有人抬棺材来埋葬,一路上吹吹打打,哭哭啼啼。在孟子三岁的时候,孟子的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一个人抚养孩子,很是辛苦。
有一次,孟子和小伙伴在门口玩耍,正好一队送殡的队伍路过,送殡的人边走边哭。孟子和小伙伴觉得很有意思,就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孟母看到孟子学别人哭,很生气,觉得住在这里对孟子的成长不好,于是决定搬家。就这样,孟母带着孟子把家搬到了十里之外的镇上。
镇上可真热闹啊,人来人往,有卖菜的,卖鱼的,卖肉的……孟子第一次看到这么热闹的场面,觉得新鲜极了,整天跑到街上去看别人卖东西。没过几天,他就开始学那些人卖东西。
孟母看到了,又担心起来:“这孩子小小年纪就学别人做生意,长大了一定会变得斤斤计较!不行,得换一个地方住!”
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把家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学堂附近每天都有读书人来来往往,他们有学识,又有礼貌,在社会上深受尊敬。
在这里定居后,孟子和附近的孩子们喜欢一起模仿这些读书人的行为、礼仪。对此,孟母很是欣慰。她对孟子期望甚高,希望他努力上进,有所成就。
网图,侵删。有一天,孟子从学堂回来,孟母问他最近学习如何。孟子很不在意地应付:“马马虎虎,就那样吧。”孟母一听,脸色陡变,随即取来一把刀,把织机砍断。
孟子吓坏了,询问为何。孟母告诉他说:“如果你读书读到一半就荒废了,那跟织布织到一半砍断织机有什么两样呢?”孟子看到母亲因自己不专心读书而砍断织机,很受震动,发誓要努力学习,再不懒惰。
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正是因为有孟母这样的母亲,孟子才能在日后成为一代学者、儒学大家。
下面,咱们再来说说窦禹钧。
网图,侵删。窦禹钧,也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窦燕山。窦禹钧出身于富贵家庭,年轻时人品不好,常常借势欺民。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
相传,有一天他梦见自己死去的父亲告诫他:“你坏事做太多,如不改正,不仅一辈子没儿子,还会短命早死。”梦醒后,他再不作恶,改行善事。
后来,他又梦见他的父亲告诉他:“因为你做了这么多善事,上天赐你5个贵子,他们日后必定显达。”果然,他连续生了5个儿子。
窦禹钧对5个儿子管教很严。在他的培养教育下,5个儿子德才兼备,风度峻整,先后登科及第:大儿子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侃,官参知政事;四儿窦偁,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当时世人称他们为“窦氏五龙”。而窦禹钧因为教子有方,也颇受赞扬。
这就是“五子登科”故事的由来。
从上述故事中,不难看出,环境和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既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让环境来感染孩子,又要坚持言教为后,身教为先,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良好家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好啦,今天就说到这里,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