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有我在
下午,针对急诊冠脉介入手术配合,联合心内科的老师做了一个培训,预计用时30-40分钟,实际用时60分钟左右。
培训内容,主要聚焦在手术配合和病人急救的分工、应急处置、物资准备等等。虽然ppt因为时间仓促做得粗糙了些,可是基本的内容都包含在里面了,也算是达成了培训目标。
主要想分享的有两点,第一点,是我们的工作态度;第二点,经常性的充分沟通是团队合作达成共识、提升质量的必要条件。
先说一下第一点,工作态度。
手术室是一个经常遇到新技术新业务的地方,每年都有大量新手术次第开展,很多工作都是我们见都没见过、又要求我们必须精准配合的流程,可以说,我们真的是每一天都在面临“惊喜”!
为此,我们买了很多资料书,提前预习手术步骤,做业务查房,尽量做好物资和设备的准备,以及能想到的应急预案。
手术结束以后,我们又会及时做总结,汇总手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作工作流程,结合实际要求标准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质量。同时,分享工作亮点,鼓励团队积极进步。然后将资料定点放置,供科室同事学习借鉴。
现在分享一下第二点。
手术室的所有工作,几乎都与他科合作完成的,无论是常规手术还是新技术的开展。而每一台手术团队,都是由不同的利益相关方组成,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护士,各自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到的世界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一个简单学术会议的讲课特点就可见一斑。
手术医师讲课分享的,都是成功地做了一台这样的手术、一台那样的手术,让人听来频频点头、佩服不已。
麻醉医师正好相反,他们讲课分享的案例,清一色都是遇到了什么特殊病例或特殊事件,没救回来,病人死了。讲者遗憾叹息、听者冷汗淋漓
手术护士每天面临的,就是这样视角茴异的两大阵营。
这时候,充分的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会在接到通知后立刻去往病房,了解病情和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既往病史、过敏史、检查结果、手术名称等等,还要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合作程度。
同时,我们还会了解谁是手术医师,主动联系他,询问他有些什么特殊需求,还会根据我们的培训内容,提醒他一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地方。
除了与手术医师沟通,与麻醉医师的沟通也不容忽视,毕竟,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管的是病人的命啊!可不能有一丝丝的疏忽,需要团队积极合作、彼此支持、互相补台。
一般而言,做到了这些,手术团队的共识也就容易达到了。
有时候,也会有一种感觉,仿佛耗尽了洪荒之力,结果仍然差强人意,不甚满意,令人心生职业倦怠。
这时候,我们常常安慰自己:都是为了病人、都是为了医疗安全,这才是我们的终极追求目标,其他的,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