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研究区块链研习社预备要看

【原创】CFT50(刘胜)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溯源

2018-06-25  本文已影响60人  大圣2017

2018-04-13 金融科技研究 青年研究|联动优势刘胜:区块链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溯源 **

导读:

“区块链还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ToB的区块链,在可扩展性、节点存储、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很受限,其共识算法的安全性难以证明,智能合约的安全性难以验证、难以抵御量子计算的攻击,最后,还缺乏好的开发工具、缺乏相关治理和标准,其升级和演化机制也不成熟。” 3月31日,北京,联动优势首席架构师刘胜在CFT50·青年论坛第一期学术研讨“区块链应用中的法律问题研究”会议上表示。

刘胜 / 联动优势首席架构师

以下为刘胜发言实录:(经本人审核,不代表机构与论坛观点。)

今天我要讲的是区块链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基本概念,一个是技术溯源。这也是作为本次论坛其他几位嘉宾议题的一个引子。

在我研究区块链的这两、三年,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

“比特币和区块链是什么关系?”。

刚才,王行长已经从经济学层面分析了比特币,认为其严重违反了货币的本质,不是真正的货币。我则尝试从概念和技术层面来分析区块链和比特币两者的关系。

如果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去互联网上检索,可以找到如下一些前人观点:

但这些观点,大体上正确,但并没有把两者关系说得很透彻。

再深入一点,上述观点中说的“比特币”以及“区块链”,都是一个意思么?

结论是“否”。

区块链和比特币,都有“币-链-网”三层含义。

如果大家读过中本聪发表的比特币白皮书原文——《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就可以发现,

如果再对应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法定货币体系,那么“币”所对应的是我们银行账户中电子货币或电子现金,“链”对应的是银行内部IT系统,而“网”对应的是多家银行和支付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支付网络。

区块链不是比特币

综合前面的观点,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区块链不是比特币”。

图1.区块链的概念体系
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对于“区块链”,其实还没有业界公认的、严格的定义。套用区块链的行话来说,就是还没达成共识。我曾经直接或间接参与多项区块链标准的制定,每个标准都重新对区块链做出了自己的定义,而且每一个定义都还不一样。

这里,我不做严格的定义,而是通过几个简单的类比,来解释什么是区块链。

图2.区块链的概念类比 图3.区块链,好似印刷机的逆向机

区块链是跨学科的,和好几个学科都有着极大的交叉,容易带来跨学科理解上的误区,尤其对于初学者,很容易导致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的状况。因此,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去看这个东西,而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地去思考

区块链核心特性是高度防篡改

刚开始普遍认为区块链有很多特性,如去中心化、去信任、可靠、匿名、开源、智能合约、P2P网络等等,但是后来仔细思考,发现这都不是区块链的核心部分。区块链的核心特性只有一条,那就是“高度防篡改”。在2017年4月的腾讯区块链方案白皮书中,开篇提出“打造数字经济时代信用基石”,其本质也是利用了区块链的这个核心特性。

一般来说,基于传统PKI体系的数字签名技术,就可实现防篡改。而区块链技术,在此技术上,有增加了2个维度来提高其防篡改能力。一个是时间维度。因为时间是唯一没法造假,区块链通过一个一个区块不断地叠加时间戳,修改每个区块,需要同时篡改其后的所有区块内容,这样随着时间持续,篡改的难度也会指数级增长。另一个维度,是集体维护。也就是多个参与方,基于某种预先设定好的共识机制,集体维护区块链账本的不可篡改性,并能够有效防范少数参与方的作恶。

既然区块链核心特性是高度防篡改,那么要把区块链用好,就得围绕核心特性来。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防篡改的是什么内容?

目前,我们看到的区块链应用五花八门,非常繁多。其实如果总结起来,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而这三大类应用,就可覆盖绝大多数的区块链应用场景。

三类应用的主要差异,仅仅是在区块链账本中存储的数据不同。

区块链的技术层级

区块链并不是什么全新的技术,而是一种新的技术组合,如果拆开来看,每项都是很多年前就已经诞生的老技术。

图4.区块链的技术层级

下面,我尝试从传统分布式技术出发,来理解区块链技术的层级,如图4所示。

前两层,都隐含着一个假设,所有的系统都是运行在一个相对可信的环境,除了宕机故障之外,不会有系统节点故意“做恶”,即产生“拜占庭故障”。但现实中,一旦涉及多个参与主体,一旦跨越不可信的广域网,“作恶”节点就必然会出现。下面三层,就是为了解决在“弱信任环境”下,达成分布式数据一致性的技术。

我们发现,在第五层的时候,会产生了一种用于激励机制的Token,在早些时候,它甚至被称为密码学货币(Crypto-currency)。刚才王行长也讲了,这类密码学货币,其实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而且,一旦和人民币紧密挂钩的话,这里面有非常大的法律风险。如果在这一层研究区块链的人,就需要仔细研究各国的法律条文了,确保你的区块链是合法、合规的。

区块链的技术演进

1,技术演进的第一个方向是哈希算法的创新,以抵御专用矿机的攻击。

早期的山寨币,则主要就是在比特币PoW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将原来的SHA256哈希算法替换为其它哈希算法。例如以太坊采用的Ethash和莱特币采用的Scrypt等哈希算法,都依赖较大内存进行计算,从而具备抵御矿机、ASIC专业芯片的能力。而达世币采用X11算法,则是采用11中哈希算法进行串联,其抵御矿机能力更强。有了串联就有并联,一种叫Heavycoin山寨币则采用了HVC算法,将4中哈希算法进行并联,从而具备较强的抵御碰撞攻击的能力。

但这类创新相对较小,抵御专用矿机的能力也很有限。比如,达世币,在比特大陆生产出针对达世币的专用矿机“蚂蚁矿机D3”之后,币值一泻千里。

2,技术演进的第二个方向是数据结构的创新。

随着比特币系统后来暴露出来的性能不足和容量不足的问题,有产生了很多创新。

最简单的,就是修改区块参数直接扩容。

后来,则是针对账本区块内部结构的创新。比特币可以被视为是一种面向UTXO交易的区块链,同样,我们还可以定义只存哈希指纹的面向存证的区块链、只存数字签名的面向确权的区块链、存储要素信息的面向登记的区块链,还有面向K-V结构的区块链等等。

另外,针对账本区块之间结构的创新。比如不再是链条,还可以由多个区块组成区块树、由多个区块组成区块图等等。

3,技术演进的第三个方向是共识算法的创新。

最近一两年创新比较多的地方就是拜占庭容错共识算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确定性一致性算法,如基于投票机制的PBFT、RBFT、CBFT等。二是大概率一致性算法,包括基于算力证明的PoW共识和基于权益证明的PoS。

但上述共识算法都有其不足。

单一的共识机制,在一些要求较高的场景下使用,比如法定数字货币场景。所以,后来有衍生出来一些新的共识机制,将多种共识混合使用。简单来说,就是将共识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共识机制。

4,技术演进的第四个方向是隐私保护的创新。

传统的公有链模式这方面要求较低,只是通过简单匿名实现很有限的隐私保护。

但在一些联盟链的场景,尤其是toB的应用场景,这个需求非常强烈。一般来说,可以和传统软件一样,从网络层、应用层或者是交易层各方面来做。网络层和应用层不用多说,至于交易层的很多解决方式,就是把传统的密码学的体系引入进来,包括环签名、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等,这些理论和算法,就算在密码学的学术界也属于比较前沿性的,有些在在理论上已经成熟了,但很多在工程上还不可行,或者导致数据膨胀太厉害,或者性能下降太多,难以在实际区块链系统中大规模运用。

总的来说,区块链还处于早期阶段,尤其是toB的区块链,在可扩展性、节点存储、隐私保护等方面还很受限,其共识算法的安全性难以证明,智能合约的安全性难以验证、难以抵御量子计算的攻击,最后,还缺乏好的开发工具、缺乏相关治理和标准,其升级和演化机制也不成熟

技术调整,同时也是创新方向

但与此同时,这方面的创新,一直在进行。

一般来说,工程上的问题总是能解决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区块链的未来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于2017年4月22日在北京发布成立。CFT50汇聚了国内金融科技一线的监管层人士、专家学者和企业领袖,共同探究前沿课题、促进产业实践,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论坛紧密围绕国家金融发展战略与市场趋势,努力建设成为服务于“政产学研用”的优秀金融科技学术平台,并积极推动金融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协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