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阅读思考分享读书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60天,每天读一本书之第四天!

2016-07-06  本文已影响180人  遇见周姑娘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了。

不是因为我知道这本书是什么,而是因为我所关注的一个微信公众大号,它的名字叫做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公众号的作者赵星是一个才华横溢又十分勤奋努力的女子。我很想去问一问她的公号名字的来由,是不是借鉴了王小波这本书的名字?可是我又觉得这个问题是不是太low,这也许是人家很早很早以前就看过的书,人家这个名字已经用了很多年,而我居然还要去问她是不是?不管怎么样,还是先把书拿回来读一读吧!


1

开篇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篇文章。

速读时代,很少有一篇像这样的文章能够让我逐字逐句的读下去,并且乐在其中,畅快淋漓。但是这又不单单只是感官上的享受,我不由自主地就陷入了沉思,关于世俗生活、精神自由,关于大众评价准则、甚至政治环境。在各种桎梏下,我看到了奔放洒脱、自由不羁的灵魂,也感受到了一种无奈和悲伤。

前段时间大热的动画电影《疯狂动物城》,就是用各种动物进行人设。在欢乐、惊险、悲伤的情绪起伏中,我们也看到了100个“哈姆雷特”。我想好的作品就是这样,文字或情节能够给人带来或浓或淡的情绪体验,在体验中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内涵。

写到这里这里,我想起了孩子最近的期末考试。大家都知道,语文考试中肯定有阅读理解的题目。以前我就不明白,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为什么就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呢?一部作品一篇文章,难道就不能有不同的感悟吗?难道一定是做到标准答案才是对的吗?有一些所谓标准化的中心思想,是需要人的经历达到一定的层次才可以体会到的。恩,好像会扯得有点远,而且可能会招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批评。我只想表达,我们对文字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些段落,我是朗读出来的,啊,我真的想把这篇文章背下来,太爱了!

2

在《我的师承》一文当中,我了解到对王小波影响深刻并且非常尊敬的两位老师,王道乾和查良铮。两位都是才华横溢的诗人,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我当然是没有看过他们写的诗,还有他们翻译的书。但是,从王小波摘录的部分文字来看,确实如他所说,如黄钟大吕般,传神达韵又极富美感。

于是,我第一时间把两位大师的书列入了我的书单。王道乾的译作《情人》和查良铮的译作《青铜骑士》。作为新手,我才刚刚开始,所以我需要博览众书,博采众长,然后再慢慢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架构。这肯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那又如何呢?

3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才是艺术。传授科学知识,就是告诉你这些法则。而艺术的修养是无法传受的,只能够潜移默化。

比之科学,艺术更能使人幸福。

现今教育培训市场大力倡导的steam教育,除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之外,还包含有艺术。这个世界终究是人的世界,人是一种高级的感官动物,任何高科技的产品,技术最终都是人来使用,所以需要艺术来赋予它美感和灵魂。

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全新思维》这本书,这是美国的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写的一本书。书里面提到了决胜未来的6种能力:设计感、讲故事、整合、共情、玩乐和意义感。我想,这6种能力更多的还是跟艺术领域的内容比较相关。所以,除了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艺术应该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

4

《小说的艺术》

照我看,杂文无非是讲理,你看到理在哪里,径直一讲就可。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

5

《关于幽闭型小说》

王小波在文章中说,他不喜欢张爱玲的小说,觉得她总在写让人心烦的事,总是在一个封闭的地方,让人们在那里浪费着生命,这是他作为一个学过理科的人无法忍受的。他觉得要愤怒,要仇恨,要去解决问题。可是,他的这个观点不论放在当时还是放在现在,我是不太同意的。

放在当时,我且不论当时的社会背景,单就每个作家来说,他们都会受限于自己的人生际遇,学识水平,视野层次,还有价值三观。每个作家都有相对固定的喜欢他的读者群体,作家用他作品的方式来温暖或抚慰或激发爱他的读者。这个世界可以有不同的经济形态、政治模式存在,文字当然更能够允许不同存在。

放在现今,的确有很多小说或者文章纠缠于小情小爱,家长里短,文字间充斥着自怨自艾,顾影自怜的负面情绪,好像的确上升不了一种格调。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存压力都非常的大,生活中免不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烦人的事情,所以很多人的情感需要一种认同和宣泄。我认为这样的小说或者文章就能够实现这一类人的需求。有忧伤,无愤怒;有绝望,无仇恨。忧伤与绝望的情绪,与作品一起宣泄完以后,人就可以获得一种情绪上的平和。

王小波在《怀疑三部曲》后记一文中说过他的三种基本假设,其中第一种假设是凡人都喜欢智慧。智慧代表着一种理性。对于这一点,我深信无疑。不过,人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发乎情而止于礼,我们可以在感性作品中宣泄着感性的情绪,然后,在世俗社会中理性的奋斗和生活。这一类作品,应该是一种快餐文化。当时当刻你能够和它产生共鸣,但是当他帮助你完成了情绪的宣泄之后,好像,也很少再想第二次拿起它。那么下一次需要宣泄的时候呢?那就等待下一部作品吧。

6

王小波在文章中多次自诩黑色幽默,嬉笑怒骂间还原了生活本来的样子。现摘录部分以飨各位。

自我懂事以来,领导者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是评价过高,对我国人民的智力,道德水平总是评价过低,我认为这是一种偏差。(《黄金时代》后记)

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然而,在我的小说里,这些障碍本身又不是主题。真正的主题,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逻辑是:我们的生活有这么多的障碍,真他妈的有意思。这种逻辑就叫做黑色幽默。我觉得黑色幽默是我的气质,是天生的。(从《黄金时代》谈小说艺术)

我的脚脖子经常抽筋,现在做梦梦到推粪上山,还是要抽筋。而且那些粪也不过是美其名为粪,实则是些垫猪圈的土,学大寨时要凑上报数字,常常刚垫上就挖出来,猪还来不及在上面排泄呢……我去起圈时,猪老诧异地看着我。假如它会说话,肯定要问问我:抽什么疯呢?有时我也觉得不好意思,就揍它。被猪看成笨蛋,这是不能忍受的。(《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我的三大基本假设都是这样得到的。一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智慧——因为我自己就热爱智慧,虽然这可能是因为我很低能。所谓智慧,我指的是一种进行理性思维时的快乐。第二个假设是凡人都热爱异性。第三个假设是凡人都喜欢有趣。有趣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直伸往未知的领域。无趣是个封闭的空间,其中的一切我们全部耳熟能详。(《怀疑三部曲》后记)

中国有种老女人,面对着年轻的女人,只要后者不是她自己生的,就要想方设法给他罪受:让他干这干那,一刻也不能得闲,干完了,又说他干的不好;从早唠叨到晚,说些尖酸刻薄的话—— 捕风捉影,指桑骂槐。(《关于幽闭型小说》)

7

王小波的太太李银河女士在这本书的序言当中写道,像这个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由写作者一样,王小波的目标非常质朴,那就是创造出一点点美,一点点无中生有的美。

我想,磅礴是一种大气的美,婉约是一种小家碧玉的美,甚至无病呻吟也是一种病态的美。地球上各个角落如我一般爱好写作的人,我们都是在表达自己,创造自己的美。我们的文字无需承载进步或落后、正确或错误、正面或负面的阐释功能,也无需负责提升人的灵魂,我们只需要像王小波说的那样,我最想做的是提升自己的灵魂。


这本书我差不多看了一整天,有精读也有略读(因为大雨,城市积水,无法出行,公司临时决定放假,所以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看这本书)。看过这本书以后,我上网搜了一点点关于王小波的资料来认识他。

从此,我知道了王小波这样一个在当时被文学界称之为异类的作家。算起来,他去世至今已有20年之久,如果他还活着,现在应该是65岁的老顽童吧!如果他还活着,他一定会为现今世界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以成为自由撰稿人而振臂大呼吧?

他是当时活在文学体制外的一个人,浪漫,洒脱,不被当时的主流阶层所认同。可以说,他就是当时的自由撰稿人,放到现在,他一定会是文学界的网红。只可惜,我们只能看到他为数不多的作品,去学习去传承他自由的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