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我们来开会!工作中实用方法论

决策中的从众现象

2015-01-05  本文已影响309人  管理顾问王荣增

先前,我有一个判断,认为人们在工作中之所以不表达反对意见,主要原因是公司制度的问题,公司没有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导致同事之间即便看到别人的不足,也不会当面指出,这个看法我在《缘何事后诸葛亮?》那篇文章里谈过,今天我发现,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人的从众心理,这一现象不仅促使人们不太乐意反对别人,甚至在企业的决策中常常推进了“集体决策”的达成。

人类大脑似乎天生具有趋同效应和模仿他人的本能。毫不夸张地说,聚群是人类最本质的行为之一。在涉及团体决策和信息流时,社会学家喜欢用“倾斜”一词,形容方向一致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洪流的瀑布效应。社会学家马修-萨尔甘尼克、彼得-道兹和邓肯-瓦茨进行了一项关于下载音乐的研究,很能说明问题。他们让受试者聆听并下载乐队发布的72支单曲,把自己爱听的一首或多首单曲下载下来。对照组中,每名受试者都不知道其他人的下载或喜好是什么,独立判断单曲好坏。而实验组中受试者能够看到之前他人的下载情况。研究者希望依此观察受试者在得知他人行为时,下载数量有何变化。

结果差异很显著。尽管对照组选出的最差单曲(下载数量最少)不是实验组中最受欢迎的,但对照组中最佳单曲也不是实验组中最差的,这说明一切皆有可能。如果一首单曲初期有很多人下载,之后也会有不错的下载数量。如果之前下载的人不多,之后也不会太多。研究者后来还发现,即使他们欺骗受试者哪些单曲下载数量最多,受试者也会跟风下载这些“假热门单曲”。这就好比一部电影如果刚上映前两天口碑不好,这部电影基本上就不会有好的票房,比如最近上映的《一步之遥》,相反,如果一部电影刚开始就有了很多叫好的声音(且不说这个声音有多少真实),那么它很可能就会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比如《心花怒放》。

推而广之,只要某个产品、某家公司、某位政治家或某项事业在前期获得足够支持,就能够吸引一大批人,哪怕它(他)并无成功希望。很多团体由此得出结论:服从于同一观点是无可避免的。一定要警惕这种想法。团体很可能会趋同于第一个发表意见的人(即便TA的意见是错误的,尤其在他还是权威、领导的时候)——社会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团体讨论架构。

在一个团队中,某些成员明知谁对谁错,却还是会为了保持他人对自己的美誉而从众。比如,小明提议,他公司的新项目成功希望很大。小红尽管对他的意见信心不足,但她还是会附和小明,避免使自己看上去显得自大、带有敌意或多疑。如果小明和小红都认为该项目可行,韩梅梅不仅不会公开反驳他们,甚至可能持同样观点,倒不是因为韩梅梅相信这个观点是对的,而是因为她不想面对两人的敌意而失去美誉。一旦小明、小红和韩梅梅形成了统一意见,他们的同事李磊就更不愿意反驳了,哪怕李磊心里十分清楚他们是错的。

这在日常管理中就容易形成一个现象——集体决策(会议)中,第一个提出来的观点往往成了最后的决策,如果这第一个提出观点的人是高层领导、甚至一把手,那这种可能性就变得极高,换言之,所谓的集体决策实际上就是个人决策,而它最大的弊端还在于——这一决策是披着“集体决策”的外衣的,个人不需承担风险。解决这一弊端的一个有效方法是(最高)领导者在决策中一定要最后一个发言,同时,还可以指定某个与会者在讨论过程中必须唱反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