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唐诗情绪的主流(节选自钱塘大数据)
对《全唐诗》近5万首诗的情绪分析结果,展示如下:
悲,唐诗情绪的主流(节选自钱塘大数据)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代表大唐气象的唐诗应该以积极昂扬的情绪为主,怎么会是“悲”、“思”、“忧”这样的情绪占据主流呢?而 “喜”、“乐”这样的情绪却占据末流呢?
接下来,笔者着重来分析下“悲”这个情绪占据主流的原因。
从常见的唐诗写作题材上说,带有“悲”字基调的唐诗较多,也多出名诗佳句,比如唐诗中常见的几种情结,如”悲秋情结“、”别离情结“、”薄暮情结“和”悲怨情结“,都体现出浓重的“悲情”色彩。
古人云:“悲愤出诗人”,它点破了人的成就与所处的环境、心境有某种关系。就像司马迁所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回顾古今中外的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几乎无一不是曾有一段被排挤,诽谤,不得志和身处逆境之经历,有些甚至还很悲惨。正是在这种悲难,恶劣环境中,才使得其奋发图强。
重要的是,唐诗中的“悲”不仅仅是做“儿女态”的悲,更是具有超越时空、怜悯苍生以及同情至美爱情的大慈大悲。如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把悲凉拉长了。
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明镜高堂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让人唏嘘!还有《长相思》第一首中“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残躯,孤苦无依独登台,心中悲凉陡然而生。《石壕吏》中“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等句语言朴实,但极具张力!
白居易的《长恨歌》末尾“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相爱而不能相聚,生死遗恨,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