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作品一定是能够真实反映时代的作品
一直听说《活着》很有名,一直听说余华很有名,直到今天,这个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伴着早上明亮而又带着些寒意的冬日,坐在阳台,开始阅读这部长篇小说《活着》。
小说以主人公富贵的视角,从经历农村长辈生活辗转、被迫去当兵、回来吃大锅饭、繁衍传承、生老病死、因弱势群体而遭遇家庭不幸,最终只留下了他一个人孤独终老的生命历程,映射了当时的时代背景给一个个个体生命所带来的影响。
这部作品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个人命运的起伏,不在于乡村生活的质朴,而在于生活的起起伏伏与时代性的高度契合,因为社会的变迁,给个人以及周围亲人和同村人的命运带来了巨大改变,这才是这部文学作品最有价值和魅力的地方。
不管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都逃不过时代的烙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这宏大时代背景下,做着我们力所能及的选择和生活,即便是同样的选择,在不同的背景下,也可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时代反馈,正如故事中原县长的境遇一样,同样的身份,短短几年间,给他带来了影响力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灾难,最后活的还没富贵久,便离开了人世。
跳出这部文学作品,回看我们当下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干芯片的职员和现在干芯片的职员,本身的工作并没有改变,但大环境背景下赋予芯片岗位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收入水平在当下的环境中极大可能随着时代变化而迎来了机遇,而这种变化,不完全是个人的努力或岗位所决定的,更多还是时代所赋予的,这就是时代性的力量。
那些拍摄当代社会重大事件及成就的摄影作品,比如火箭的发射、高铁的掠影、志愿者的汗水等等,无不表现了当下环境的时代性,也只有这些作品,才更容易被记录并流传下去,因为他们记录了时代、反映了时代、表达了时代。
2023年央视一套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最火爆的节目莫属沈腾和马丽带来的躺平式干部做派的表演,与其说是讽刺和警醒,倒不如说是时代的反应和呈现,因为这种呈现能够为广大人民所共鸣,所以才会引发巨大的话题和热度。
一如近期热播的《县委大院》、《狂飙》等作品,都是反腐倡廉并反映体制内奉献担当作为的影视呈现方式,这就是具有时代性的作品,真实才能共鸣、客观才有话题。一如余华的《活着》,反映了解放初期的社会状态那样,让一代代人所感怀、所了解、所共情。
如果你留心,仔细去看那些为历代人所留下的世界名著,几乎无不都是通过作品映衬了时代背景,加缪的《鼠疫》、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托尔斯泰的《复活》、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无不如此。
读完《活着》抬起头来,窗外的风仍呼呼吹着,阳光依旧是明亮的,色彩变幻为了和煦的黄色,垂落在西边,从侧面的透明玻璃窗上斜射进来,一眼望去,魔幻的高楼在刺眼的光芒下若隐若现,临近傍晚,想起,明天又是忙碌工作的开始。
假期短短几个小时,听作者讲述了一段二十世纪的中国史,惊叹于在洪流中的人们,活着就好的生命力,又能祈望些什么?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时代浩瀚洪流中渺小的一部分,阳光照耀中,随时可能挥发于无形。有的是改变时代潮流的弄潮儿,有的是记录时代的撰笔人,更多还是随波逐流的人。
如果想创造些什么,就试着用绘画、歌曲、文字、视频等你擅长的方式去表达,去反映这个客观的世界、去描绘当下的社会、去呈现我们这个时代,伟大往往来源于富有时代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