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生活——2 如何锻炼心的力量
那么如何锻炼心的力量呢?
在锻炼心的力量时,(个人认为)最方便的莫过于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几乎所有真正有修行的宗教都有的方法,通过入禅定,来锻炼心的力量。修禅定时能够进入深浅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我们可以理解为心的力量等级。在四个禅定中,初禅最浅,四禅最深。如果一个人修到第四禅,修观就很容易,有了四禅的清净心,所观察的法就很容易现前,就能不必经过思考而当下观察到。
在此主要引入定慧之路的内容,(个人认为)定慧之路是目前修定法门中次第清晰,容易上手的止观法门。如果你对于以下介绍的定慧之路修定的法门比较感兴趣,那么参加一个线下的禅七是真正有利益的,锻炼心的力量 — 入定其实并不难,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个可以真正指导禅定的师父或禅修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希望了解具体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去参考定慧之路这本书。如果你对宗教有偏好,更希望了解道家的法门,个人推荐吕祖的太乙金华宗旨,以下主要讲述定慧之路。
锻炼心的力量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先介绍出入息观—即观呼吸,这个法门最早源自于佛教,所谓的数息和六妙都是后来发展的,出入息并不是数息观。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观鼻端前的呼吸。在佛教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眼观鼻鼻观心’,有人称之为观笔尖白。就是从鼻尖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观心。
调身—有些人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和障碍,
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这些大多数都是因为身体没有调好而造成的。静坐的姿势是很重要的,修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但并不是要盘腿才能入定,重要的是全身放松。优波离尊者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当时他在为佛剃头呢。坐时首先不必设法摆正头,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然正。然后眼皮垂下来,眼皮垂下时别忘记眼睛也下视,下视后不要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
每次上坐时,一定要检查下全身是否放松。重点并不是双盘或者单盘,而是全身的肌肉放松。如果静坐一小时,肌肉拉紧一小时,一小时后拉紧的部位就要疲劳。有些人坐久了,头会自然低下来一点点,低一点没关系,否则除非进入无心定,不然不可以头低到打瞌睡的样子。
调息—呼吸方法有胸部复习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所以必须使用腹部复习。若要坐久或者入定久,也是必须要用腹部呼吸。吸气时肚皮自然涨起,呼时凹进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裤带最好是放松的,如果使用胸部呼吸的话,无法达到很微细的呼吸,会造成从二禅开始憋气、胸闷、无法修到三禅。
呼吸的观察之处—即观呼吸的业处,从鼻孔、丹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呼吸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道家多数的功法观下丹田,就是观察肚皮上下的动作,是比较粗的呼吸动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境界。观丹田不但粗,而且心的力量放在丹田会造成内气的运转,导致气感很强。具体观察鼻腔外面呼吸的触觉,即人中这个位置,不可在鼻孔内感觉呼吸,而应在鼻孔外的人中初感觉呼吸,因为人中处的呼吸比较细,所以心念粗的人无法感觉到,所以从观鼻端前的呼吸久很容易发现一个人平时的心念粗细;如果我们很轻易的在人中观察到风吹过,那么我们的心就比较微细。相反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心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找不到。所以如果很容易观察到的人,修禅定很容易入定。
呼吸有八种触觉:长短粗细冷热滑涩。长短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即呼吸时比上一次长还是短,如果呼吸调的好会越来越长。冷热比较容易理解,滑涩即呼吸的难易,有的时候有鼻炎的人吸气比较难,好像有阻塞,就叫做涩,如果在湿度适宜的地方很容易就吸进去那么久叫做滑,呼气一样。粗细就是呼吸时风的强度,呼吸的风强就是粗,风很弱就是细。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长,而是要求呼吸细。以下是观呼吸的要点:
1 ,开始时要观察呼吸的冷热感,心不数息也不随息。
2,呼吸越细,冷热越不明显。
3,当冷热不明显时就观察粗细。
4,呼吸越细,心念就越细;心念越细入定就越深。
5,呼吸越长就能入定越久;长呼吸不一定是细呼吸。
6,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长短,如果是正确的入定,那么自然的越观呼吸越长越细。
错误的业处:意念人中、注意气感
观呼吸时,千万不要强行把心绑在人中这个位置,也不应该把心绑在任何一个位置,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深。观呼吸时心必须专注于触觉,不应该把心念机中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包括人中,应只集中在呼吸上。
观呼吸除了八种触觉外,全身会产生气感,练过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气到,任何长期静坐的修行人都明白有此事。可是一些不懂静坐的人,一听到有人讲气,就认为说那是外道。由于我们在鼻端前观察呼吸,就会有气机中在人中这来,此时心要分辨清楚,不可观察气感,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如果去观察气感,人中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麻,观察的久一点可能嘴唇都会麻起来,此时已经不是在观呼吸,而是在观麻涨感了。身体的痛和麻并不是出入息要观的境界。重点在呼吸的触觉,即不是把心绑在人中这个位置,也不是观察气的麻和涨。
心相续专注的集中在呼吸,即是观呼吸的心一境性。
任何修行法门都要清楚所观的境界,以及如何用心于该境界。出入息观的修法时以呼吸为境界——触觉。任何时候心都应保持在呼吸上,心的任何感觉都必须和呼吸有关,比如长短粗细。此时依然可以起心动念,不过必须是关于呼吸的事情,比如想观冷热的差别或者专心数息等。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心念离开了呼吸——所观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时间很短也是心一境性。五秒内很集中也是心一境性,随着心一境性的延长久会产生定,佛法称之为三摩地。即每一念都集中在同一境界,这就是入定,三摩钵地。
初禅
要入定,要认识入定前的觉受。如果一个人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正确,那么入定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有些人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觉得充满这个世界;有些人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者身体漂浮起来没有重量。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在这种现象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些都是初禅前轻安的觉受。在禅定中,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当时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入定时呼吸一定是很均匀,很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的微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分辨出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据经典所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之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分不清这五支,所以在前期阶段不必理会,以免分心。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定支)、呼吸变微细了(觉现支)、身体非常舒服了(喜乐支),以这些现象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在从非常舒服的感觉出来后,会突然觉得脚酸、麻、痛;但是在定中的时候,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当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很舒服时,一休息就立即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在休息前入了初禅。很多修定者都有上述体验,但是很多人一有麻、痛就否定自己曾经入定了。很多讲经教的老师不明白入定是怎么回事,讲入定讲的很难很难,甚至听到你说要修禅定,他就会说小心着魔。其实四禅八定在道教、印度教等很多宗教都会,为什么佛教界一讲起禅定就怕会修出问题或者觉得不可能呢?原因是没有正确地去认识初禅到四禅。
入定不是等待机会
入定的过程中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怎么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持续的坐、坐、坐,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入定了。但到底何时入,如何入的,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人往往觉得必须坐的久,坐久了即入定。其实如果认为坐久了才能入定的人,就是不懂的如何入定。
其实很多人都能入定,也已经入了定,如何入的定呢?原来每一坐上座时,总想体验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等,时间到了,期待的体验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如果是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说明他不懂入定的技巧,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每次都不知不觉的入禅定。于是不相信一瞬间也能入定。这些人都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晓得观察入定过程所以只好等待所体验过的定中的感觉,当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哦,我又入定了,却不知道入了什么定。
入定最重要的三件事:心变细、息变细、生乐受
学习禅定要认识入定的过程,其实很简单,在禅定里有快乐的感受,呼吸很细,心念也很微细,就凭这三件事,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入定过程中,呼吸一定是从粗变细、心念从粗变细、身体从没有乐受变成有乐受。入定的过程中,至少三件重要的事情在变化,你要小心观察它们的变化过程。
如何观察出入定时的三事变化
要什么时候观察这三件事呢?当你静坐时,坐到呼吸很细,心念很平静没有杂念,全身有乐受出现时,不要留恋在里边,快点退出来集中的观察身体快乐,心念变细,呼吸变细的这三种变化。你会发现退出的时候,心念变粗,呼吸变粗,快乐的感受在退。当退到无乐受时,你就快点再度意想我要再度入定,再度集中到观呼吸上。由于刚从定中退出,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去,也就是说如果你刚刚从初禅下来,你一定有能力回到初禅。你要学会观察心念是怎么从粗变细,呼吸怎么从粗变细,怎么从没有乐受变得有乐受,这即是入定的道路。
重复练习出入定,重复的观察入定的三件事:心念、呼吸和乐受,你就会懂得原来入定过程是这么一回事。必须重复训练,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座的越多次越好,以后入定就会越来越快。很多人不懂的重复训练入定,只会贪着乐受住在定中不想出来,一直呆到了定力退了才出来是不会帮助我们掌握出入定的。
入定的过程中有呼吸的变化,心念的变化,还有受乐的变化。许多人不懂怎么利用这些变化来认识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持续的坐、坐、坐,时间久了,不知不觉入定了。但到底何时入,如何入的,自己都不知道。这些人往往认为必须坐的久,坐久了即入定。如果认为坐久了才能入定的人,就是不懂的如何入定。
其实很多人都能入定,如何入定呢?原来每一坐上座时,总想体验上一次静坐的觉受,然后就等、等、等、等,时间到了,期待的体验来了,就如此入定了。如果是期待上一次静坐的体验而入定,这说明他不懂入定的技巧,没有观察入定的过程,所以每次都不知不觉的入禅定。于是不相信一瞬间也能入定。这些人都忽略了入定的过程,由于不晓得观察入定过程所以只好等待所体验过的定中的感觉,当体验出现时他才认为:哦,我又入定了,却不知道入了什么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