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然科普读书

一本颠覆常识的记忆科普文

2018-12-04  本文已影响110人  匣子李话

想起高三那年,为了能给命运一个好的“转折”,每天五点多就爬起来跑去学校,站在教室门外拿着厚厚的复习资料背各科的知识点。那个时候最让我头疼的是英语单词,背完一遍,翻到开头一看,怎么都那么陌生?能想起来的寥寥无几,无奈又得重头再来一遍。所以那个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记忆力好的同学,向他们请教,为什么他们可以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记住那么多东西,还不容易忘掉,但是最后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我就自我安慰:可能他们天生记忆力好吧。

那个时候,妈妈经常会买核桃给我吃,说是能提高记忆力,于是它就成了我的每日必备食品,后来又增加了各种保健品,鱼肝油啊什么的。每次背知识点比平常快了点儿,我就会觉得是它们的功劳,每天都要按时按量地吃,直到我看了这本《记忆的常识:脑科学告诉你如何有效记忆》才知道,记忆力可以后天提高,而且那些我们常识中觉得能提高记忆力的食品、保健品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这本《记忆的常识》跟其他提高记忆力的书不同,哪不同?首先它的作者柿木隆介就不同。市面上有关记忆的书籍,多数是出自心理学家或者从事生理学基础研究的学者之手,柿木隆介不仅有基础研究的背景,而且有15年的临床经验,他工作的日本国立研究机构,就是从这两个方面对人类脑机能展开研究的。其次,这本书里还告诉了我们那些并没有科学依据的记忆常识,也许会颠覆你对他们的认识。

我们经常想提高记忆力,但是有一个问题,你知道记忆是怎么形成的吗?书中说到了形成记忆的3个要素:印象、重要性、重复性。我来解释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大牌走秀、维密什么的,虽说都是超模,但是有些却不符合我们一般人对美女的认知,瓜子脸、大眼睛。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想想看,如果超模都是清一色的美女,估计我们看着看着就脸盲了,到底谁是谁,而如果面孔各具特色,我们是不是就会分的特别清楚,哪天如果想起来了也记得特别清楚。这就是印象。

重要性这一点想想自己以前的经历就知道了,那些对我们意义重大的事相信你现在也还记得。

重复性可以用人际交往来解释,我们在新进入一个集体时,一个人也不认识,这时如果有个人主动跟我们打招呼,次数多了我们就记住他了,想分享好消息或者需要帮助时第一个就会想起他,慢慢两个人就越走越近了,最后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我们的大脑会对重复出现的事物记忆深刻。

如果让你给记忆分个类,你会怎么分?我们一般会分为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书中从另一个角度把它分成了5种:

工作记忆:与行动同时进行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某个场景某段往事的记忆。

语义记忆:和语言内容相关的记忆。

程序记忆:通过身体实现的记忆。

启动记忆:前事对后事产生的影响。

这些里最重要的是工作记忆。概念可能比较抽象,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本来想去拿一个东西,可能途中跟别人聊了几句或者做了点其他的事,结果到地方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要拿什么。这就是与行动同时进行的记忆——工作记忆。

有段时间,我像着了迷一样每天一边听着莫扎特的乐曲一边学习,据说它能提高记忆力,一些希望生出个聪明宝宝的母亲还会把它作为胎教歌曲使用。直到看了这本《记忆的常识》我才知道,音乐能提高记忆力这一说法还没有得到科学证明。除了这个,书中还讨论了那些电视、网络上宣传的能提高记忆力的食品、保健品、咖啡因、口香糖,还有那些说睡眠和运动能提高记忆力什么的都是有待考证的。

那么,有什么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吗?书中介绍了很多,比如起居室学习法、一心二用式学习、预习复习、位置法、变换记忆法等等,有耳熟能详的,也有完全陌生的。说到这儿,我想起了上学时候班主任教我的“放电影学习法”,这本书里也进行了类似的讨论,就是说每天睡前把当天学到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一遍,这样一来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书中还讨论了作者的专业领域“脑指纹”、“面部认知”,以及我们平常对于记忆的一些疑问:

为什么在回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往往记得对方的面容,但就是想不起来对方叫什么名字?

为什么我们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过去发生的事?

为什么烂醉如泥也能回到家?

为什么酒醒后,回忆之前发生的事却完全想不起来?

......

这本《记忆的常识》里都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这本记忆科普文——《记忆的常识》,明白我们是如何记忆,又是如何遗忘的,然后再提高记忆力也为时不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