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土地伦理
土地伦理的概念。
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关于土地伦理的问题,土地伦理这个概念最早由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他的《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一书中首次倡导。其中他写道,需要一种“新的伦理”,“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在现代汉语的默认语境中,“土”是一个与城市事物反向的词,这种观念就从一定程度助长了城市忽视自己的土地属性。城市是泊来的,城市的植物只能作为土地的装饰,甚至遮盖、否定,而不是土地意志的流露和赞美,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利奥波德反对不完整的人类“挑选”。他认为,那些因为没有商业价值,被忽视、被排除的大地社会成员往往是土地系统完善功能的基础。想想我们把植物分成观赏植物、非观赏植物,想想我们对野草藤蔓的偏见和排斥,想想我们小区园林工人定期对绿植的修剪,我们不妨直言,不从内在改变观念、提升观念,节约型园林绿地景观只能留于口号和权宜。这让我想起曾仕强先生曾在讲座中说到,我们城市的土地越来越多被硬化,地气很难上升,天地之间的交感越来越困难,我们的园林经常被定期修理,植物因此会释放一种“毒气”来进行对抗,等等,都在试图去说明土地伦理的表现方面。对空间的攫取是人类贪婪的本质。四十年来,我们某些地方的确是在想象和模仿中学习和追赶着外界。与此同时,全球尤其是我国本身的生态问题在急速恶化、主要矛盾化。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警觉和关注,国际上关于自然伦理的思想也进入我国的知识界话语,遗憾的是,自然伦理观针对城市生态困局全新的认识思考和做法并未能实质性地得到实践,我们在做全球化做大城市化推进工程,但这个基本的思想却从未得到升级,想想都比较可怕。作为入行房地产十年的老江湖,曾多次看到自己经手的项目从土地、工地、建筑、小区、成熟生活社区的形成,还一度沾沾自喜,可是有一天我看到满是高楼的建筑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在思考未来这个建筑会变成什么样子,越来越多的建筑最后都会去到那里,地球上除了人越来越多以为,建筑也在越来越多,这个星球真的能继续负重下去么。前段时间我主动到平坝广源寺小住几日,期间和庙里师傅谈论一个问题,今天的城市都在急速扩张,家庭居住的房子在不断变大,买车也需要越大越好,归根结底就是我们都在抢占地球空间,地球空间就像我们居住的一个房间,是恒定的,大家都会觉得自己的家越来越小,其实是往里面塞的东西越来越多,而空间是恒定的,地球同样如此,什么东西都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进行定期清空处理,就像我们的电脑内存一样,可事实却是,即便再明智的你,也只能是定期清除自己的家庭和电脑,而现实确是我们的城市一直在不断扩大,关建是我们所有人都还在为此沾沾自喜。
人类和自然的平等关系需正确对待。
我们在进行一个全球最浩大的城市化工程中,在一些人看来,我们只是工作有一些缺点、误区,不需要从根本上去改变什么,我们难道不是有“天人合一”的传统吗?所以一方面是国家提倡节约型园林景观,一方面仍然老路照行,所谓生态也仅仅成为最泛滥的招牌和幌子,不能触动些许我们的实践,我们能做的就是难道就仅仅是呼吁进一步改革和解放思想,鼓励行业的言说和思考,鼓励承担和理想!只要回望人类历史的长河,人们便不难发现,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它表明了人类始终是坦然的获取者,大自然则始终是默然的支付者和被改造者。其结果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迅猛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随之不断恶化,人类的生存前景也蒙上了阴影。我们正在行走着的并非是一条光明之途,必须别无选择地改变前进的方向,重新寻求一条可能的再生之路。但路在哪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够城市。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安泰,地母该亚的儿子,和赫拉克利斯对打,每次被打倒后站起来都比之前更强大。后来赫拉克利斯发现是他的母亲给的他力量,便改变策略,不再将他打倒,而是举起在空内中。安泰被举到空中后,便失去了该亚给他的力量,被扼死在空中。失去基础的英雄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今天我们仿佛正在这样上演而全然不知。
三才“天地人”,“我”在此中分。
土地孕育生命,是滋生万物的根源。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又是人类生存之本。而在现实的对土地伦理的默认语境中,那些不愿效法土地德行的人,那些不肯敬畏土地的人,对土地采取的是无尽索取、疯狂掠夺、凶猛毁坏的态度,因而,处处的土地之殇,从根本上讲,是人之殇,是发展的不可持续之殇,是土地伦理之殇。每一次假期回到农村老家,我们都会跑到小时候奔跑过的山头,目测哪些山头的变化,放眼望去,无限感慨,曾经养活多少代人的土地现在全变蛮荒,农人无地可种,也无需再种,因为政府天天在宣传强制放弃种植粮食,转而改为种植经济作物,因此我们现在看到曾经的良田现在全是大葱、菊花、果树等,即便有少数人还在坚持,最大的问题还在于现在每一年都要去固定的地方购买粮食种子,农人手里的粮食种子不能继续繁衍了,不仅是土地出了问题,种子更成了大问题。如果哪一天粮食种子被人控制,想想都觉得可怕。太多城市人,不能分清楚春夏秋冬也就算了,不过你看今年疫期间,你再有钱,拿钱买不到口罩的那种焦虑应该还能回想起来吧。我们的土地出了问题,就是我们的根出了毛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的本是什么,全民的本又是什么,师傅曾说,人生大事无外乎吃饭睡觉,拉屎窝尿。吃饭首当其冲。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今天的状况是农人不像农人,城市人不够城市人,我们都在焦灼中苟且度日,那种儿时乡间炊烟寥寥的唯美画面从此不再,换回来的是没落的农村,土地无人耕种,楼房无人居住,唯一留下山间的古井,每年夏季冒出的大量泉水在静静流淌,仿佛在孤寂的述说着曾经养活多少村头人口的故事。
“秋风秋雨的度日 是青春少年时 迫不得已的话别没说再见 回望昨日在异乡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父亲笑容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曾经无数次在KTV撕裂的吼完Beyond的【大地】这首歌,现在才隐约感受到背后的意义。
像山那样思考?
今天的城市太大了,15年前到贵阳读书,一段时间一定要去一趟喷水池和大十字,因为到那里才是进去市中心,那个时候的贵阳人口不到300万,今天早就翻了3翻,全力打造1000万级人口大城市,这十几年来我们有了地铁、高铁、大机场航空港、高速全覆盖等等,我们的城市真的大起来了,每天上下班开车总计要1个半小时,每次赴约总要提前1个小时出发,龙里和清镇的房子都在8000以上了,观山湖的蝶变已经被当成典型案例了。我们生活的城市真的成长了。但是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享受者的我们贵阳人,一定是成长起来了么?面对日益繁华的贵阳,何以厚德载物,何以润泽万邦,我们都开始醒悟了么?
利奥波德的名篇《像山那样思考》所描述的自然的状态。那么山是如何思考的呢?简言之就是将一切纳入己心,土壤、植被、河流、空气、沙乡、动物包括人类自己都变成了一个概念,不再将自己视为纯然的一个物种,而是要实现超然的升华。这甚至与《金刚经》的破相、去执、无我有几分相近。破相,即以无差别心看待土地伦理视野下的自然,有机物和无机物、动物和植物、土地和人等成员都只是“相”,是构成那一方自然的“元素”而已。去执,则如前所述,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中,人类始终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随着人类改变自然能力的空前加强,人类变得更加自信,也更加自自负,执着于人定胜天和与一切作斗争,但在利奥波德看来,人只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员,人类的历史事实上都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无我,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的逻辑必然,既然“共同体”内的自然元素都是平等的,在土地伦理的视野下,人将褪去食物链理论中自以为是的特殊性,平等对待彼此,因为彼此来自共生,然后最终归于共生。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20200427 贵阳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