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道德经》第二章1229-2017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木头_ad62

第二章

6.“美”不是一成不变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人们对于美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美好与丑恶也可能互相转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即这个道理。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应该善于用对立统一得观点去理解。

7.跳出标准看本质

皆知善、此不善矣。

如果天下人都说这件事是好的,那么不好的一面就会出现。

“善”的标准是随时随地都在变的,我们应该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这样会更加豁达;对领导者来说,在经营企业时,一定不要推行固定不变的标准;二是要注重对自我形象的塑造,不要为了领导者自己的名利去强行推行一种企业文化。

8.有无相生

古文:有无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

有与无的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难与易、长与短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老子反对始终用一个标准去看待问题。

9.莫执着于形名

古文:“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

每个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相互支撑而存在的,事物的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领导者不要刻意追求虚名,应该放下对形名的执着。

10.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

古文:“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用无为的方式处世,教化人不用言语。“道”为万物做事但找不到开始的起点,不持以为功,功成名就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万物反而离不开“道”。

处无为之事,是为还是不为?“道”为万物所做,则回答了这个问题。“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持、弗居”

该章阐发《道德经》主旨:依照“天之道”来订圣人之道。按“天之道”:“为”是对众生,“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无为”是教人们放下欲望去做事,低调做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领导者不要为自己的名利去做事,放下对名利的执着,为众生去做事,就是“无为”

老子并不是消极避世之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