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玄宗李隆基提前十年传位给他的儿子,还会发生安史之乱吗?
即便唐玄宗提前十年让出了皇位,安史之乱仍旧是会发生。实际上,安史之乱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刨去名字不谈,这次叛乱的实质就是军镇节度使拥兵自重进而起兵反叛,这已经和谁来做皇帝没有什么关系了。
天宝初年甚至是开元末年的时候,节度使制度已经是相当的成熟。帝国的兵权集中在少数职业军人手中,这本是为了及时的对抗夷狄,但是另一方面,这又是相当危险的,拥兵自重的结果就是边镇内高度自治,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皇帝能控制的。中央要加强皇权,而地方拥兵自重,冲突在所难免,不是安禄山反也会有另一个节度使反,无论叛乱在多长时间内以及多大程度上被平定,之后的藩镇都会成为大唐的隐患,成为制约帝国的一股强大势力。
但是倘若唐玄宗提前十年传位给儿子,还是会有很多事情发生改变。当然假设这种事是不存在的,倘若真存在,也是会生出无数的变数,而我们做假设,只能是建立在一定条件之上的假设,自圆其说而已。在四姑娘写出一二可能之前先说一下题目设定的这个时间点即746年,这一年的关键词就是宰相李林甫和太子李亨的斗争。
这一年李亨很惨,他被李林甫整的仅仅能自保而已。河西和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的进京拉开了李林甫针对太子的一系列斗争,首先是太子妃韦氏的娘家被牵扯到案件中,李亨脱身不得遂上书与韦氏离婚,以证明自己绝不姑息亲属犯法的决心。不过李亨虽然从韦坚一案中脱身,但是李林甫却并没有罢手,还是将韦坚案扩大化,株连甚广。这是年初引出的案件,而到了年底,李亨的良娣杜氏的娘家也被牵进一桩图谶案中,李亨再次与杜良娣离婚。
可以说这一年,太子李亨是做太子以来最肉疼的一年,不仅保不住自己的女人,势力也折了大半。但是这一年同样还有一个人会成为关键人物,他就是领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这个李亨的旧友统领帝国一半以上的边镇兵力,是最强悍的存在,即便是安禄山也不敢与之争锋。
接下来就来看看唐玄宗提前十年让位可能出现的一二种情形。
第一种假设唐玄宗在病重之际下令传位给太子李亨。至于李亨能不能成功上位就看他的造化了,毕竟还有一个宰相李林甫存在。无非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李亨成功上位,一种李林甫扶立寿王李瑁上位。
倘若李亨成功上位,那么李林甫很可能就遭到清算,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按照李亨的性格,他很可能在会让宦官干政,这样的话,即便他的坚定支持者王忠嗣在边镇握有大量的兵力,其他的节度使不敢造反,但是宦官和王忠嗣之间必然是不可能共存的,而王忠嗣久在边镇,不及宦官日夜围在李亨身边,李亨会不会对王忠嗣产生排挤可想而知。王忠嗣很可能还是会被夺了兵权,别的节度使(比如安禄山)为了自保还是会起兵反抗朝廷。
倘若李林甫扶立寿王李瑁上位,李亨的结局不会太好,连带着李亨的旧友王忠嗣也会被李林甫排挤出去。而且李瑁很可能继续让杨贵妃留在宫中,毕竟两人曾经是正儿八经的夫妻。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还是会成为帝国最有权势之人。很可能安史之乱会提前发生,因为与唐玄宗相比,李瑁更缺乏威望以及治理国家的能力。
第二种假设就是唐玄宗想拿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好不容易得到的杨贵妃,于是将皇位提前传给了太子李亨,然后自己做了太上皇帝,对,他做了太上皇帝,而不同于一般的太上皇。因为唐玄宗这个人对权势可不是一般的看重,他年轻时数次发动政变,又在做皇帝的时候不停地打压两个太子,而在后来唐玄宗被逼成了太上皇之后,还试图将自己的人插进朝廷中去,试图和唐肃宗争权。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放弃权力呢?
唐睿宗那样一个懦弱又不争的皇帝,还在第一次退位给李隆基的时候掌握着朝中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以及重大刑事案件的处决权,并且五日一上朝。唐玄宗退位之后手中握住的权力只会比唐睿宗多,登上皇位的唐肃宗手中能有的权力很可能也就和太子监国的时候差不多,但其面临的局势却是残酷的。毕竟在唐玄宗掌权的时候,李林甫依旧会是宰相,而且,李林甫会更加想让唐肃宗退位,那么皇后韦氏和杜良娣的娘家依旧还是李林甫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同样可能会有两种结果,要么李林甫扳倒唐肃宗,唐玄宗废黜唐肃宗,或者自己重新做皇帝,或者再扶立另一个皇子(不可能是李瑁)来做皇帝,其结果没有什么差别,反正掌权的都是唐玄宗,杨贵妃依旧受宠,杨国忠依旧会成为宰相,安史之乱依旧会发生。
如果唐肃宗侥幸赢了李林甫,并寻找到合适的心腹能臣,将李林甫排挤出去,逼着唐玄宗真正退位也说不定,马嵬兵变就有李亨的身影。到时候,唐玄宗就会被软禁起来。而唐肃宗会信任宦官,宦官与武将之间还是存在着斗争,安史之乱仍旧会发生。
所以,无论如何,在当是的环境下,安史之乱是注定会发生的,只是可能不是这个名字,发生的时间不一样,持续的时间、波及的范围、造成的影响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本质不会改变。
当然以上只是四姑娘的假设,当不得真,历史已经发生,假设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