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在语文诗歌中的运用——听课小记

2019-12-03  本文已影响0人  那年周立立

      龙江路小学,三年级语文诗歌教学《望天门山》、《望洞庭》。恰好是我教的年级,所以感兴趣从脑科学的角度会怎样去学习。

        “’阅读脑’不是’专门负责阅读的大脑’,而是指的’阅读中的大脑’,它是在学习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 “记忆也在大脑许多区域活动着,是一个动态的伴随着无意识的不断加强和巩固联结的过程。”学习资料中这段话让我初步认识了“阅读脑”。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词语。(提取信息)

      二、对比两首诗的共同点。内容、形式、作者等。(发现、归纳)

      三、抓“望”、“断”、“回”、“出”理解诗意。(语义记忆)

      四、画一画诗句在头脑中的画面。(情境记忆)

      五、再读诗歌,感悟诗情。(情绪记忆)

      六、背诵《望天门山》。出现部分文字,想画面背诗;去掉所有文字,想画面背诗。

        师小结:读文字想画面归功于我们的大脑,介绍大脑的功能分区,介绍阅读中大脑的活动情况。

      七、让学生用“读文字,想画面”的方法去背《望洞庭》。

      八、学生反馈。师:说说你是怎样背诵的?

      生:我是借助注释来背的。

      生:我是“读文字,想画面”来背的。……

        对比我们日常的语文诗歌教学,发现以下异同:

        一、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基本一样。

        两种课都有初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背诵等基本教学流程,教学方式也采用了学习古诗常用的抓关键词、朗读、想象画面等方式。

      但这节课中,教学很明确是借助了哪些记忆类型(归纳、语义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在课上也让学生了解了大脑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情况。

        二、教学目标指向侧重点不同。

        这节课将教学目标定为三点,1.认识“阅读脑”,了解在阅读过程中,大脑是如何协作的。2.理解诗意。3.感情朗诵,背诵古诗。

      通常的课堂中,我们会将教学目标定为:1.读通诗歌,学会相关字词。2.了解诗人及诗意。3.感悟诗歌感情,背诵。

        可以看出,传统的课堂侧重于语文素养,而这堂课更侧重于“脑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去发展。

        如何去看待这两种教学方式?也许我还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总结,但今天的学习我有以下基本的体会:

        一、“脑科学”的介入可以让老师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背后,更清楚自己所作所为背后的依据,由“经验感觉”走向“科学依据”。

      二、在解决一些教育教学问题时,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去寻求一些方式和支撑。

      三、针对学生的学习短板可以有意识有系统地训练,提高相应学习能力。

      四、但“脑科学”课堂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学,不能取代更为自然、广阔、立体的学科课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