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参加一场少一场
周末又去参加了一场婚礼,我小学同学的。
那天我算了下,依然还关系不错的小学同学只剩下三个,一个女儿已经上了幼儿园,一个二胎也会走路了,剩下一个小河,昨天结的婚。
掐指算来,我们认识已经二十多年了,在几番分分合合中,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在我们这帮伙计们都没有兴趣闹洞房的年纪,走进了婚姻殿堂。
头一天的晚上,我们去参观婚房,很意外在客厅里发现一本《围城》——不知道他是不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走进去的。
婚礼的流程不再赘述,我只是感慨韶华易逝,身边的朋友们大都有儿有女、小腹隆起、身体发福,渐露出中年人的油腻之相。
这样的时候,身边没有结婚的朋友也不多了,一只手就可以数的过来。我忽然发觉自己以后能作为好友回老家参加的婚礼也就这个数了,突然之间有一阵莫名的失落……
说说这次婚礼的见闻感受吧。
老同学在老城区的老家举办婚礼,小时候我很羡慕他们家的住址,院子大、离的近,周边还都是班里同学,上下学都有一群人结伴同行。
如今时隔多年再来看,胡同怎一个曲折了得。恰逢前一天刚下过雨,胡同因为各家各户盖起的新房而越来越低,三五米遇到一个水坑,几百米的路程,硬是能在微信运动里多走出一倍的步数。
婚宴是在他家不远的宾馆举办的,那家宾馆早些年小的时候也经常去吃,我表舅就是在那办的,原来觉得档次还可以。
那宾馆原来是属于旁边的一座厂子的,原来厂子很红火,宾馆的生意也特别火爆。进厂不远,一个小院子里有棵桑树,有一阵班里流行养蚕,我们经常下学路上溜进去,摘桑叶喂蚕,摘桑葚喂自己。
如今这宾馆的境况,也显得破败,还是那么大的院子,现在只能停下二十多辆车,后来的人们只能把车停在路边,然后从车缝中挤进大厅。
大厅也不算大,大概估算下能放下四十桌。一端是搭起来的舞台,另一端为了扩大面积,把原来连着的另一道走廊打通,从大厅这边看来,就是那头立着几根柱子,后面是挨了几分的包厢。
不光大厅小,桌子也不大,应该是按照老家规矩标准的8人桌,我们因为朋友们都挤一桌,坐9个人就显的很拥挤。
桌小转盘就小,菜也就放不下许多,席间遇到新上的菜就只有能清的清,能合的合。
不光道路和餐厅,给人一种年代感。这次婚礼请来的司仪也让人觉得怀旧。
按照家里规矩,婚礼是由本家一位老人主持的。老先生应该有多年主持婚礼的经验,流程很熟悉,串词也很多,不过年轻人们却不怎么爱听,都是些为生活喝彩,为四化建设做贡献之类的老词,听的人索然无味,只能干巴巴的鼓掌。
吐槽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我是喜新厌旧,在外面吃多了好东西又回过头来看不上老家。
我倒没有看不上老家, 我会怀念过去的那些岁月,却不能承认过去真的很好。
几十年前,路就是那样的路,饭店就是那样的餐厅。只是那时候我还小,没发现他们的不足。
现在看了外面的世界,发现确实有不足之处——满地泥水当然不如柏油马路通畅,厂属饭店确实不比星级酒店,这些原本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家饭店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生意当然不会太好,老先生这套词的受众也会越来越少。
不管是人还是生意,都要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3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