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命本身而活
【读书】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这一段生活过得很乱,静下来读书成了有心无力的一件事,读的书很散乱,什么都想读,但什么都没读到。身体和情绪不受控的疲倦,坐在去驻马店的火车上开始读《在细雨中呼喊》,也是余华小说里未读过的最后一部长篇,转眼国庆节过去了,这本书读的与我这次的旅行一样长。
看第一章有些摸不着头脑,看不出故事情节,那根动人心魄的线在何处,按图索骥我看到了结尾孙光林回到儿时的家。方才理解了第一节‘南门’到最后一节‘回到南门’的逻辑。没有主角,只有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整的看下来有些意识流的感觉,每节之间靠回忆的拉扯连接,但不失中国古典叙事的味道,耳畔余音长存。
我不知道该怎么概括这本书所讲的故事,站在通往南门的木桥上,孙光林面对着在细雨里熊熊燃烧的旧家,身旁站着互相忘记模样的祖父,回忆着过去六年间认识的人发生的事。
也许可以这样讲。
他回忆里的那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处在那个年代特有的悲哀情绪里,张扬的笑和痛苦的哭常伴在身旁。他们是有着共同生活境遇的人们,在痛苦之中吮吸生活带来的伤口的人们,即便生命荒唐依然没有选择奔赴死亡的人们。
孙光林波澜不惊的口吻将这些人的生平娓娓道来:
从手艺人一步步变成无赖的祖父孙有元,暮年的时候在父亲面前担惊受怕,最后超脱寻死。是他挽救了孙家也是他搞垮了孙家。是他替饱尝痛苦的人们向着天空喊出那句:“老天爷,你下 屌 吧,操死我吧!”让人悲凉地笑。
孙广才,想尽办法在家中彰显自己的权威,打小骂老,如今看来,说他是孙家的不肖子孙也不为过。
王立强是让孙光林感受到父爱的人,他在长达两年之久的偷情被曝光之后,要去寻仇,拿着手雷自尽了,他的突然离世让孙光林备受打击,养母李秀英有着奇怪的病症,类似于癔症,神志不清之间抛下孙光林走了;
为人诡诈的张青海,时刻把控着学生的心理弱点,利用学生的畏惧帮他扳倒同行;
国庆在十三岁的年纪已是十分成熟,异想天开地提着一瓶酒去十岁的蕙兰家提亲,最后做出出格的事情被送入了警局,但为人十分豪爽;刘小青和国庆都是孙光林幼时的朋友,也是为数不多能让他感到甜蜜的人;
楼下那阴森的老婆婆,整日与死人为伴,她家里摆满了遗像,她以死人一般的情绪悄无声息地活在清冷的世间,在国庆被父亲抛弃后心神失守,被活人遗弃,只好与死人为友,他和婆婆结成了忘年交,可以说,是国庆给她送的终。
有人说,让小学生看《活着》《许三观》他能看懂,但到《细雨》便看不懂了。这三本越来越偏向探求生命本身的意义,他告诉我生命本身它值得我们为它活着。
陈凯歌自传《少年凯歌》里讲了自己小时候饥荒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情,奶奶把按照定量做的面条中的一部分放到了自己碗里,被母亲发现后,奶奶凄惨如哀嚎般道歉,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我一直不解,以奶奶的体面、自尊,竟将事情做到钟爱的孩子身上,必然的理由是:她饿。可那一点点食物果然能减轻她生理上的不适吗?当然不能。唯一的解释只能是:饥饿使她恐惧。恐惧比爱更有力量。”
恐惧比爱更有力量。这或许是《在细雨中呼喊》这本书可以表达出来的概念,当恐惧消退时,疏离背后的亲情便会汩汩涌出。
熊熊烈火在黑夜里肆虐,孙光林在呼喊父亲,他是在呼喊生命中原本应该有的热情。
《细雨》里面有句话:
事实上,我过去和现在,都不是那种愿意为信念而去死的人,我是那样崇拜生命在我体内流淌的声音。除了生命本身,我再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别的理由。
南门那座木桥有几句让我产生共鸣的句子:
1 ‘任何孩子都不会把自己的未来想的糟糕起来,现实还没这么训练他们。’
在这个时代,网络太发达了,通过网线可以看到每只蚂蚁的一生,我要做些什么,学些什么,都在父亲和老师眼里被构想的一清二楚,想象再也没能跳跃,被框住,会产生快感,也会产生孤独。父母想让我的目标变得坚定,但我的精神常常会像树叶遇到风一样抖。人处在孤独的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情绪面对孤独时候,所面对的恐惧将会被无限延展放大,原本汹涌厚重的思绪都会彻头彻尾地动摇,如坠冰窟,不堪一击。这个世界心理问题为什么这么严重,人格的扭曲是一步步造成的,心理问题是人类所面对的最遥无终点的问题。
2 ‘成年人的权威使孩子之间美好的友谊顷刻完蛋。’
成年人利用权威和手段可以改变孩子原本由情绪相吸引的友谊,当下,大人会根据自己的恩怨情仇来构造下一代人的朋友圈,以前看过《以家人之名》,多少体现了些许。
除了大人对小孩的权威,还有男性权威,长者权威,教育权威等等具有统治力的东西。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里有对权威的一些表述,可以让我对于权威有些明目:
任何时候,人都只能生活在权威之下。
人们只拥有选择认同何种权威的自由,即何种内涵能够成为他生活的理由。
人无法孤立地生活于世上,在团体中必定会有一个为众人所公认的权威,个人会不知不觉地追随这个权威,同时并不感觉到不自由,事实上每个团体都有人们未曾思考却普遍认同的标准,主观感受与团体的基石都建立在内聚力与此在的秩序之上。
这种权威在中国、印度、古代社会和西方中世纪时期曾经是生活中的现实。观念、象征、行为、习惯解释了一切,并将一切合理化。毋庸置疑,人们不加质疑便参与到共同体的生活中去了。
也就是说,我们生活中所常常抱怨、敌视或者争夺的权威,只是长久掌控这个世界的权威的一部分,它包含于一个更大的权威之下。人类的生活就是发生在林林总总的权威之中,就像每个人呼吸所需的空气一样平常,有的对于我们是一个正向的引导,也有的会将我们导向错误的深渊,对于权威的反叛不能是纯粹否定性的,这不真诚也不合理,要扪心自问,寻找自己信任的东西,它要是为争取生存空间来进行的自由斗争,从而反抗与它相对的权威。
3 ‘意志只有在吃饱穿暖时,才会在我这里坚强无比。’
人只有在吃饱穿暖的时候才会有进行其他活动的能力,除了生存之外的种种欲望也是从这里开始产生,平日里常言;‘吃饱了撑的’还有‘饿其体肤,空乏其身’都是实践得来的产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意志在饥寒面前都会低下头。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