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三部曲(1)
七年级的开始就是地球和地图的知识,首先要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前:纠结
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相应的课程标准两条:“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怎样在课堂上进行落实呢?
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教材、地图册讲的比较充分,以学生阅读后概括为主;此时不易得出地球形状,不规则的结论只让学生明白是球体就可以了。根据以往出题的频次,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考的相对较多,这方面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地球的大小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得出来“半径、周长、表面积”,然后出事地图,让学生读出来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数据;最后出示标注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图,让学生由此推出地球形状。地球一部分也好处理,唯一缺憾就是没有实物地球仪让学生观察。
思路比较容易整理出来,但课件上呈现哪些内容,怎样呈现却有点儿犯难。也看了些别的老师的课件,有些确实制作非常精美,内容也很详细,但总感觉不是自己想要的。比较来比较去,思考之后,还是觉得自己制作的虽然不甚精美,却用起来更顺手,更能够契合自己的思路。于是找到前年(前年带七年级,去年带八年级)自己制作的这一节的课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因为时间有限,只得找些不错的练习题拍摄了加到后边,完成课件制作。
课中:流畅
上课的过程还是比较满意的,整体进展比较顺利。
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之后,阅读有关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内容,提取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简洁的概括出来认识过程。提问几人后,再有我向大家统一认识,并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思想教育。然后引导学生寻找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务实的学习态度。
接下来让学生启动数学思维,想一想要说明一个球的大小需要用到哪些数据,过渡到地球大小的学习,让学生在标有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数据的图上读出数据,快速记忆,提问检测,效果不错。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加标有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图,发挥想象力描述地球的形状。
时间关系没有让学生通过计算去感受地球之大,只是让学生想象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来想象地球之大,进入地球仪的学习。
新课讲完,马上提问了一下所学内容,大部分人已经掌握。再出示练习题巩固一下,下课。
课后:反思
下课反思一下,课堂上语言还是不够简练,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相信,解释的有点多。也因为此,预备的练习题没有做完。
还有就是发现部分学生信息提取、总结概括的能力稍微弱了一些,需要加强练习。
针对这一课时的内容,学生掌握四个问题即可:1.简单描述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列举几个地球是球体的证据。3.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4.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