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性的枷锁》,所求皆枷锁,自律即自由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人性的枷锁》中的“枷锁”指的是什么呢?
读完后,我觉得枷锁是指人身为动物本能的欲望,指向往而又得不到的东西或不喜欢又无法逃离的生活和环境。
主人公菲利普从一开始追求的行动自由到精神自由,最后意识到自律即自由。自由不是放纵本能的欲望,而是按照理性的原则行事,是超越自然的能力。理性克制欲望,正是人自由意志的表现 。宗教道德是“他律”,想要“自律”就要有自己的道德。道德是理性的产物,通过道德看到自由的存在,通过精神的自我克制实现自我主宰。
淡定坦然地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变数,接受人与生俱来的不完美,这就是人生最轻松的姿态。菲利普最后彻底适应了人性的枷锁,将其视为自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残疾的枷锁:身体残疾带来的自卑,鞭策他追求精神上的强大
因为残疾,菲利普在学校被霸凌,被歧视。这是他初尝人性的丑陋带来的伤害,对于受伤害的弱者,同学不但不给予同情,反而站在欺负人的“强者”的队伍里,帮着欺负弱者。
学生们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却选择了对自己有利的而不是正确的一方。菲利普的周围充满恶意 ,没人敢给他多的同情。校长珀金斯的欣赏让一个快要被污浊的心重新染上血色。只有这个校长意识到菲利普的隐忍,照顾他的自尊,以特殊的方式引导他。
面对像沃森这种他讨厌的人他也会羡慕。就像有的人在学生时期看着天天抽烟,纹身,打架,逃课的人感觉很酷,因此想加入这种团体的行为很像,那只不过是我们内心想融入那种环境,让自己也看起来很受欢迎罢了。
舐犊之情是这世上寥寥几种无私的情感之一。在一群陌生人照顾下长大的菲利普虽说也算成器,但终是没有享受过来自父母的耐心照顾和容忍关怀。他一度以富有自控力为傲,而这种能力正是在讥讽嘲笑下硬生生逼出来的。
别人认为他是个愤世嫉俗、冷漠麻木的人。那是他很早就学会察言观色,将喜怒哀乐也都隐藏在面具之下。人们总是说他是个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善于控制情绪罢了。
显然世上很多事看似顺理成章,原因不过是由于我们打小受到的教育引导罢了。一开始他读了很多书,可并没有从中受益许多。因为这些书中的几乎所有观点都以基督教的道德观为基础。
如果只是为了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随波逐流,还不如省下啃书本的时间做点别的。他决定不受任何偏见左右,独立地思考问题。
菲利普想确定未来的方向,他相信自己能够不受舆论的影响。在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前,他给自己先立了一条临时规则。“只要不惊动警察,做任何事都要随心所欲。”
菲利普认为想要了解一个人必须通过三种不同联系:他与其所生存世界的联系,他与身边人的联系,以及他与自己的联系。他制定了详实的计划,决定按照这个思路潜心研究一番。
菲利普不停的探寻适合自己的究竟是什么,而不是把自己困在某一个地方。他去伦敦,去德国,去法国,感受宗教,感受艺术,了解工作,获得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感悟。
信仰的枷锁:自己选择的信仰才是信仰,被赋予的信仰是束缚
阅读到这部分时,我想到了曾经在网络上看过的一段话。是为了驳斥外国人说中国人出生就没有宗教信仰的言论,大致的内容是:我们的国家奉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什么叫宗教信仰自由?就是等你长大,接受了一定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之后,可以自由的选择你想要信仰的宗教。你可以选择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你也可以选择信仰共产主义或什么都不信仰,那是你的自由,而不是一出生就被赋予某个宗教,那不叫信仰,叫束缚!
宗教、法律、国家其实都是根据统治者的意愿让人类聚成更大更稳定并协同合作的社群,因此人类才有如此快的发展。但不管是基督教的教条也好,法律的惩戒也好,都是为了形成能让社会稳定的伦理观。
菲利普生活的环境有很浓的宗教氛围,伯父是牧师,虔诚笃信。菲利普深受熏陶。当他的伯父告诉他上帝可以治愈他的脚疾时,他兴奋不已。他虔诚的祈祷,衷心的许愿,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看看自己的脚是否正常了,遗憾的是他一次次失望。
慢慢的,菲利普开始怀疑,上帝真的知道我的愿望吗?我如此虔诚的祈祷上帝能听见吗?最后一次希望破灭时,他终于知道了:上帝很忙,帮不了他。菲利普接受了残疾的现实,也接受了因为残疾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既然与生俱来,既然无法摆脱,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又有什么意义呢?接受它的不完美,带着它上路。没有精神上的期待,也不再有对失望的恐惧。
菲利普不再相信有万能的上帝,摆脱了形式上对宗教的信仰,他不再虔诚地祈祷和做礼拜,他以为自己已经不再是基督教徒了,但他依然在潜移默化之中遵守基督教徒的伦理道德,已经根深蒂固的伦理观根植于他的心中,事实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基督教徒这一身份。菲利普摆脱是没能让他实现理想的宗教,但信仰本身还在,只是作为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内心,信仰是支撑自己在最困难时候依然坚强的利器。
道德的枷锁:被赋予的道德要求是枷锁,内心滋生的道德自律是自由
枷锁之一是社会的道德善恶标准和法律的行为规范。从小学校和家庭告诉我要追求真善美。直到我们步入社会带着这套标准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时才会发现,社会的运行规则,人性的特点,事情的真相往往会让你跌破眼镜怀疑人生颠覆认知。学校里不教这些东西,家庭里对于阴暗面往往也是讳莫如深,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会彻底领悟。
人是复杂的,一昧相信美好否认罪恶或者一昧的认为所有都是罪恶没有美好都是不对的。凡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就被标榜为一种美德;而对社会不利的行为则要贴上罪恶的标签。善与恶无非就是这样来的。社会有三把利剑专门用来对付人:法律、舆论和人们心中的道德良知。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人总是在围绕着别人的感受生活,为自己活太难了,我们总是套在一个圈里,拥有固定的道德底线,拥有一套规范的社会标准,但谁才是生活的主宰者呢?
我觉得不管是道德也好,法律也好,只有对没有道德和不守法律的人才会成为枷锁,起到约束的作用,而对于本身有很高的道德底线和行为自律的人,这些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形同虚设,因为他们不需要太多的外在约束,而自发的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就像有些人注定做不了渣男渣女,不是不具备条件,而是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样的行为不好!
职业的枷锁:被动选择的职业是枷锁,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的工作是自由
第一份职业:牧师(家人期望从事的职业)
接伯父的班成为一名牧师,这是宗教家庭背景的教育之下的最完美方向。菲利普几乎顺应所有亲人的意愿,牧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这个职业使家人荣耀,使传统延续。这个职业规划来自家庭,并非菲利普本意,在菲利普挣脱精神枷锁的那一刻,这个职业就是烟消云散了。你的职业是自己选的还是家人期望的?是自己兴趣所在,还是生存所迫?
第二份职业:会计(社会招聘热门职业)
经济发展,需要很多会计人才。菲利普毅然决然得从学校退学,放弃本来很好的哈佛规划。家里人托关系让菲利普去了会计事务所学习一年。领导不羁,同事闲散加上对业务不熟练,让菲利普初次遇到职场困难。当时的菲利普敏感软弱,对新事物,陌生人接触起来非常吃力,他随之心生退意。一年期满后菲利普果断决定放弃会计的学习。我们初入职场之时,是不是也如此。面对挑战和困难会有抵触情绪,遇到严格要求的领导会有反感情绪。
第三份职业:画画(源于内心的热爱,热情有余,天赋不足)
他怀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来到艺术天堂巴黎。他遇到了许多和他身怀同样梦想的人。他听着别人谈论名家名作的艺术见解羡慕不已;看着同学的作品入围比赛,听着别人被恭维被表扬妒忌不已。但天赋的寡淡是菲利普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无论他多么努力作品都很诚实。
他确信自己无法成为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决定放弃重新选择。但不幸的是,这个选择好像只对他来说是正确的。在别人看来,放弃画画就是承认失败,他很倔强,不想承认失败,明明知道自己可能不是做某件事的料,却偏要逆流而上,非做不可。一想到朋友们可能会嘲笑自己,他就觉得受不了,这让迟迟不能下定决心放弃画画。
但现实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及时修正为上。他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哪怕出了错也比规规矩矩地听别人的话强,他放弃画画。他的伯父觉得他没有毅力。
我觉得有时候放弃也是需要一些气魄,别人只看见他放弃的结果,而没有看见放弃时他内心的焦虑和挣扎。任何爱好,一旦触及专业领域都会变得异常枯燥和艰辛。如果只是爱好,不走专业路子,那就悠哉的享受这个爱好带来的快乐就可以了。我觉得能从浪费时间中获得乐趣,那就不算浪费时间。
第三份职业:学医(冷静思考的选择,因没有学费中途放弃)
面对几次尝试的失败,家人失去耐心,难掩失望,菲利普也失去了方向,难掩悲伤。当一个人平心静气的思考自己该做什么的时候,就是在成长了。菲利普的亲生父亲是一名医生,在医院地位颇高,虽已去世,但菲利普可以接班去父亲工作的医院。于是他又开启了新的远行。
菲利普在学医上不是出列拔萃那个,但勤能补拙。基本的护理,医药知识,药剂配比慢慢的进入了菲利普的脑子。医学知识和个人能力都飞速提升。
然而很快遗憾就来了。菲利普沉溺于一段病态的恋情,他为此荒废了医学学习,还有超额的经济付出令他不堪负重,最终因为没有学费不得不终止学医。
第四份职业:商场引导员(生活所迫的选择)
因为虚荣,在喜欢的人面前装阔,经济开销远超他的承受范围,为了尽快的赚到钱,他跟别人炒股,结果赔得生活都难以为继。他曾一度沦为流浪汉,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商场引导员的工作。
第五份职业:医生(找到工作价值,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菲利普再度回到医院继续医学学习,最终顺利结业成为了一名医生。别人4年可以毕业而菲利普用了7年。
在事业的道路上,菲利普似乎就是身边的你我她和他,一直在选择,从未被选择。
人生就是不断的试错不断的选择,最终明确自己真正的方向!我觉得菲利普不是那种随意否定自己的人,他有自我认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有对未来的憧憬!
只有自己才知道鞋合不合脚,亲人朋友的经验也始终是别人的人生。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得自己去体悟,弯路也好,坎坷也罢。所有的尝试大多数是以失败告终,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再也没有站起来的勇气。
自己当时头也不回地说走就走似乎很有英雄气概,但空摆英雄架子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要咬牙承担由此引发的后果。做决定的话,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儿,重点还是能不能坚持、思考自己作的决定
菲利普很勇敢,辍学当会计,辞职学画,放弃学画去学医,在我看来他并不是不坚定自己得理想,而是一直在摸索更加适合自己走的一条路。如果一个人在得知他自己并不适合这条路的时候,他是否有勇气放弃呢,是否勇于脱离舒适区,是否还会勇敢追求一条可能不属于自己得路呢。
爱情的枷锁: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第一任:威尔金森(荷尔蒙驱动的选择)
菲利普情欲的枷锁,从与威尔金森小姐相遇,诱惑,沉迷,后来不觉地扮演起理想情人的角色到慢慢厌烦。菲利普对威尔金斯的感情,出自青春的性本能,征服欲,丰富阅历的虚荣,表达感情时或真或假,总是带着不纯粹的目的。
爱是可以伪装的,这一部分描写得很深刻。菲利普和威尔金森小姐的这段关系太真实也太残酷。向来自卑,渴望一场情愫的青春期男孩和情史丰富依旧满怀热情的成熟女性,这段故事叫爱情吗?对于菲利普而言应该不是,这是激素催生的身体反应,何尝不是很多男性两性关系的驱动力。
他内心是不愿意承认这段感情的,他内心深处也介意年龄差,只不过当时的春心萌动让他误以为和威尔金森小姐的侃侃而谈就是灵魂伴侣,甚至可以让他不在乎其他的一切,发生关系后,他看着她的皱纹有了一丝嫌弃。菲利普只不过是在情欲刺激下,想尽快满足自己罢了。而此时的威尔金森小姐在空窗很久后,以为自己遇到真爱,想牢牢拴住菲利普。
第二任:米尔德里德(征服欲的驱使养出来的玫瑰,固执的爱,自我感动式付出)
菲利普本身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对这个爱搭不理的女招待有着强烈的征服欲,却用报复,戏弄给展现出来。像极了有些男生经常捉弄自己喜欢的女孩子,却当着别人的面打死也不说自己喜欢。
看到这一部分总是觉得好笑,又似曾相识。单恋中的男女,对心上人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天真的以为对方会像自己一样关注彼此。对方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揣摩许久,殊不知这仅仅是个人的独角戏,自导自演,自烦自扰,自愉自乐。“我们在自己的世界慌的兵荒马乱,他们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岿然不动。”自己臆想的、实际上只是自我之内的斗争。
看到这种傻事发生在别人,不免觉得有些好笑。千万不要和不在乎你的人比耐心,你只能折腾在乎你的人,对于不在乎你的人,你的所作所为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
对米尔德里德的喜欢,菲利普表现出的是一种征服欲,有点像过度自卑的代偿,想借助别人的喜欢来确定自己的魅力。从外界的肯定中获取自信,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作祟。说到底是没有跟自己和解,悦纳自己才会真正开始爱别人。
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喜欢,即使是讨好一个讨厌自己,看不起自己的人。
我不觉得菲利普是真的爱米尔德里德,他只不过太渴求得到一种认可和证明。最开始他是瞧不上米尔德里德的,但对方傲慢的态度激起了他的好奇与征服欲。加上他不成熟的恋爱观,让他误以为这是爱而已。
他自卑又虚荣还敏感,总为了那可怜的自尊心,爱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别人。
曾经我也是这样的人,身边除了最要好的朋友之外,都以为我是个“无忧无虑小公主”,其实我就是个普通或连普通都算不上的女孩子。 在自己喜欢的男孩子面前,也带着自己那虚荣面纱以至于自己不敢去靠近他,也不敢让他了解真实的自己。因为我的主观意识带给别人的就是我内心虚荣的一面,自己所展现出来的生活很不真实,像是自己精心编织的谎言怕被拆穿。
爱而不得是常态,但我觉得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不是爱情,是无法得到的痛苦和自尊。他知道她不喜欢自己,却还是想尽一切办法从她那得到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爱意。
很多人都曾是菲利普,卑微地喜欢过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还一遍遍地自欺欺人。菲利浦固执甚至病态的爱着米尔德丽德,即便爱而不得也毫不犹豫的付出耐心,金钱和尊严,只为博取一笑。
菲利普对米尔德里德的爱里掺杂着幻想与自我满足。他认为米尔德里德像世人一样愚蠢,无知,自私又自利。他没有摆脱基督徒的道德行为,爱米尔德里德就像是神爱世人一样,伴随着无私的奉献和拯救的意义,他对米尔德里德的爱让他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
菲利普是米尔德里德永远的备胎,她四次甩了菲利普,她对多次劈腿菲利普没有愧疚,对落难时伸出援手的菲利普没有感恩。她好吃懒做,自私自利,爱慕虚荣,毫无尊严。
然而菲利普却无怨无悔的爱上这样的人,甚至想为爱情献祭,为这个人付出一切。这是爱吗?对当时的菲利普来说是的,但我觉得这种爱是盲目的。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爱到失去尊严,迷失自我,无耻病态,你又能奢求谁来爱你呢?毕竟,连你自己都不爱自己。
第三人:诺拉(不爱但享受被爱的感觉)
菲利普第一次被米尔德里德甩时,遇见了诺拉。诺拉是一个年纪较大的离异女人,是一个长期独居,努力对抗寂寞的的女人,更是一个善良简单的女人。互相取暖,各自安慰。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两个人在一起了。
诺拉是善良无求的,对菲利普是一心一意的,但这并不能得到菲利普的的真心和与自己付出等同的回报。
富兰克林效应,往往你会选择你付出更多的那个,因为小王子为带刺的玫瑰浇过水,挡过风,遮过雨,因为你不一样,你是我的玫瑰花。米尔德里德回来找菲利普,菲利普用冷暴力跟诺拉分手。
现实生活中,很多渣男渣女大抵如此,明明是自己突然另觅新欢,但是又不想承认自己的不忠心,而找各种借口,逮住对方一点正常的情绪而大动肝火,让对方误以为是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误以为自己不够优秀,从而使对方厌恶的离去,而其实,这正是中了渣男的下怀。
这就是传说中的冷暴力,再把错推给对方让对方开口分手,然后自己毫不愧疚的开启自己的新生活。菲利普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跟诺拉分手。
诺拉选择坦然接受,她是一个好女人,一个可以接受生活任何打击的“坚强”女人。她比菲利普坚强,比菲利普扛得起,放得下。
倒霉的菲利普再次被米尔德里德甩才想起诺拉的好。他想回到诺拉身边,回到这所身体和精神的疗养院时,发现诺拉已经结婚了!这一点我非常赞赏毛姆先生的安排,不懂得珍惜真心的的人不配得到真心!
第四任:萨利(欣赏,真诚,珍惜)
菲利普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遇到了最重要的贵人:阿西尔尼一家。这段缘分是是菲利普的幸运。经历了无数生活的磨难后,菲利普认真的思考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的未来。
每一段历程和感悟都支撑着他向更准确的方向前进,人生本没有意义,是人们赋予了生活各种色彩。美丽的,丑陋的,开心的,难过的都是生活的赐予。接受它,欣赏它,与之为伴。
萨利健康大方,勤劳善良,热爱生活,对家人充满爱心和情感,对菲利普,充满着尊敬和善意。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房间里,一个看书,一个做针线活,除了微笑,寂静无言,在啤酒花采摘之地,互助协作,满屏默契。
他们的故事才是爱,不是荷尔蒙的冲动,是理性思考的选择,是发自内恶心的欣赏,是日久生情的恋,这是他最真实的情感,是真诚和珍惜。
金钱的枷锁:正确衡量金钱的价值,掌握支配金钱的能力,而不是被金钱支配
大多数人在年少时期应该都体会到过这种因为贫穷带来的羞辱吧,那时候会愤怒,会自卑,会做出一系列维护自己虚荣心的且自己都无法理解的行为,后来回过头再来看,就显得那时候的自己有些好笑了。
若是一个人口袋空空,就会变得斤斤计较、吝啬小气、贪得无厌。贫穷会扭曲人的心理,让他不得不以一种恶俗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当你每花一分钱都必须要精打细算的时候,钱就会变得离奇的重要。
他明明囊中羞涩却死要面子,为了讨好自己喜欢的人,无怨无悔承担高额的恋爱成本。为了快速赚钱,面对炒股高回报的诱惑,他产生了投机心理,最终血本无归。
为了可以快速继承遗产改变自己窘迫的经济状况,他内心甚至萌生了杀死病重的伯父的念头。
金钱也是米尔德里德的枷锁,她的欲望也是得到更多能够让她生活下去的钱,她认为打工营生是件很不光彩的事,宁可撒谎,也不能让人瞧不起。金钱也是牧师的枷锁,他到死都在惦记自己的钱。
前期菲利普可以无忧无虑的做选择,可以学画画,学会计,是因为没有经济压力。所以,跟一个吃不饱饭的谈理想是很可笑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但钱财以外应该还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生命的枷锁:生命本没有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人赋予的
在这本书里毛姆借菲利普道出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浩瀚宇宙,人类生命不过如一粒沙子般渺小,对世界本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种存在形式,是人类的意识赋予生命以意义,而好好活着体验生活和这个世界,对生命本身就已经是莫大的意义。
《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之类的作品都可以看出毛姆更愿意追求精神方面的成功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