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35班--007不写就出局

成为会学习的人

2017-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水兔儿

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源于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反应也需要学习,连健康的身体都需要学习,学习可以解惑,增智,可以明是非。对于学生,通过考试就是你的目标;对于工作的人,克服职业道路上的障碍是你的目标;对于不需要再考试的人,不断成长是你的目标,好的学习的方法是你完成一个目标的加速器。

我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大家分享

第一,确定目标分析问题。

第二,列出解决办法。

第三,及时开始,坚持,专注。

第四,反馈。看到反馈的问题找原因。

第五,反复调整执行反馈直到目标完成,并随时收集信息。

比如考托福考试,首先你要看理想学校的分数,对应到试卷的各块你需要考多少分,做真题找到知识点,刷题,记忆,直到达成目标。但是事实是很多人都在蛮干,并没有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放在最关键的事情上“解决办法”、“坚持”、“反馈”这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最终怀疑自己的智商,自动放弃。

有一个词叫做“旋涡效应”就是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状况,这时候你的注意力都在处理这个小状况,而不能跳出这个圈去看你现在身处的境地,如何解决这个问痛比较好。造成接二连三更严重的错误。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在过马路,因为玩手机,没看到红灯,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有辆自行车司机冲了过来撞到她,她很生气在马路边和自行车车主争执了一下,结果一辆小车飞速驶来把她撞飞了。我想如果她当时能明白漩涡效应,那么在小状况的时候就应该将思维跳出这个小圈,被自行车撞了这个小状况没关系,不用太影响情绪,要知道现在最关键的事情是及时和自行车道歉赶紧回到人行道上,避免后续的错误,如果你将自行车主人的行为换一个角度看,其实是对你犯更大错误的一种及时反馈和纠正。

同样回到生活的各种考试中来,完全没必要因为小状况失去信心,这些小挫折是你完成这个目标中一定会存在的,处理好了就可以了,学习是连续的,不是速成的,要学会一步一步好好解决问题。比如提升英语的单词量,如果背单词书你看学习反馈没有成效,你就应该尝试换一个方式,比如走在路上听单词,和大量阅读。而不要掉在漩涡效应里走不出来,最后一蹶不振。

不仅是考试,一切的目标都有方法达成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里作者是一名天才棋手,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一切的目标都有方法达成。他曾是9岁起便8度荣获全美象棋冠军的天才神童,后改行研习太极拳,并连续21次荣获全美太极冠军及世界冠军,从公园棋手开始逐渐有了对象棋的兴趣,一开始就学习马、后等这些基本的规则,刚开始会同时考虑一 两个关键性主题,但慢慢地,直觉会学着把更多的原理结合起来, 融入自己的潜意识中。 最终,这种基础 已深深扎根, 无须去特意思考, 但潜意识里却会这么去做。 这个过程会往复循环, 并不断吸收深层次的习得。此时他遇到了更强的同龄人,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度因为傲慢拒绝接受教练的指导,直到教练赢了他几盘棋,他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成为冠军的道路还很长。

古人云“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当你学习上升到一个阶段,你总是会发现有人比你厉害,这时候会有两种不同的心理:

第一种:我要保持我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我不能随便失败,一旦失败就是大打击。导致的结果是我只愿意和比我弱的人在一起比。

第二种:小心呵护着兴趣,但是我用辛勤的练习来应对挫折和失败,不断激励自己,还可以进步。练就了强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慢慢自然变得比身边的强者更强。

第一种想法存在于一类最聪明的小孩中,有一部分人在遇到挑战时最容易产生“无助反应”,因为他们需要一直追求和维持一个完美的形象,而那个形象却是那么轻易的就被击垮。这个理念是如何植入我们的大脑呢?通常家长和老师在教育的微妙差异也会造成影响。“整体理论”倾向于成功时告诉他你做的很好,失败时告诉他你不擅长做这件事。但是如果你对你的孩子说:“这次失败了,我依旧支持你,继续努力你会做得更好。”这样就会将成功于努力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形成第二种思维。

那么这种差异会带来什么影响呢?要想追求卓越一定要充满活力,长期不断学习,不再满足于原地踏步,最后的胜利跟一路克服困难,拥有健康的心态,一路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这样的人才能走到最后。

在《学习之道》中他经历了首场比赛的失败,但在家人的陪伴下成为象棋界冠军,最终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悟出了输赢之间的大道,他说“通过学习《 道德 经》我感觉到自己就像在对所有那些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进行挖掘。 我渴望“ 挫挫我的锋芒”,来缓和我的野心,让自己从物欲横流中转移开去。老子注重的是内修,是内在的本质而不是外在的表现。”这件事给我一个灵感,有时候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件事情,能有相似的道理。

偶尔思考一个问题找不到解决办法我会去放松散步看看书,我喜欢休息时候靠沙发上,旁边一杯茶,打开一本正合我意的书,任由窗外“荷盘从雨洗,柳线任风槎”。最近刚读完一本《洞穴奇案》内容是说:

1949年,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个后来被认为是史上最伟大的法律虚构案例: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粮绝水断,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等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莫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反悔过。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莫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并且对案件重审的理由进行了巧妙设置,这次洞穴里假设变成了六个人,其中一个人逃跑了,如何判决这个逃跑的人,案件一直到了高级法院,最后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便有了这本《洞穴奇案》。我是跳出来站在一个局外的身份看,从本书中窥探人性,学习20世纪的不同流派法理学大师的看问题的角度。

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另一篇也是讲在绝境求生的小说,不过是从人性和社会学角度看的。莫言的《地洞》,里面描写的主人公为了躲避敌人在地洞生活,甚至完成了帮妻子接生,让我体会到在绝境中隐忍的态度和做事的方法。

也许大多数人认为文学的书籍比不上科学知识,但每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智者,就好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广泛涉猎各个领域,从中提取信息搜集灵感,触类旁通,不断锤炼技艺,磨练意志,才是一切学习的大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