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古韵诗成行四阿哥写作社群文艺调频

童年的小人书

2018-06-04  本文已影响496人  周卫英
童年的小人书

刚刚认识的文友玉儿的简书《童年的回忆·小人书》带我回到了美丽而模糊的童年,想到了我最早的一本小人书(当时我们称为“图画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孩子的玩具几乎是免费的,很多是天然的,就地取材,无任何副作用。

男孩子弹杏胡,摔面包,抓三角,玩泥巴,滚铁环,打猴子(陀螺)。女孩子抓骨头,跳皮筋,打沙包。

现在认为毫无意义的那些玩具和游戏,当时玩得非常认真和投入。对那些玩具的珍惜犹豫收藏家对文物珍宝的珍惜是完全一样的。

修行开悟的人说,成人的一切活动和宝物,和儿童的游戏和玩具本质上是相同的。

唯一的课外读物,就是小人书。那时识字少,也只能看小人书,也几乎没有看能懂情节的,只是好奇和热闹而已。

1949年后到1966年,连环画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图画的通俗性,中国政府把连环画作为教育民众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这一时期,连环画作品充实着人民的文化生活,连环画不仅是青少年的重要课外读物,也是许多成年人文化娱乐的重要内容。

人最早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图画。文字也是作为图像被我们的大脑记忆和存储的。那时的文字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学过的许多课本,其实都没有什么印象。

许多名著和电影我们都没有机会看,只能通过小人书了解故事梗概。

我们幼小的头脑里,几乎都是英雄人物和战斗故事,对于打仗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喜欢鲜明地区分“好人”和“坏人”,希望坏人都死光,好人不死。

那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永恒时代。

童年的小人书

记忆中第一本属于自己的小人书是父亲给我买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73年出版,定价只有一毛钱。这么低的价格,现在的年轻人绝对无法想象。

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连环画艺术的爆发期,《西游记》是最早被描绘的题材之一。那时候的老艺术家功底深厚,构图和笔道深具国画遗风,让当时的“小人书”成为传统文化里无可复制的经典之作。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环画作为一个完整的故事比原著要精彩不少,从发现白骨精直至将其消灭,孙悟空实际上前后打了四次,涵盖了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及“义激美猴王”、“平顶山”、“小雷音寺”等其他章回的重要故事内容及部分情节。

虽然看不懂,还是每天拿出来翻阅,光怪陆离的故事,令我莫名其妙。有时还照图描画。有时拿到学校,即是炫耀,也是分享,和小伙伴坐在一起看。

后来在影院欣赏过六小龄童(章金莱)的父亲六龄童主演的彩色电影《三打白骨精》,还在剧院欣赏过舞台剧《三打白骨精》,有声光电效果,孙悟空还可以在空中飞,非常精彩。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后来我知道是这首诗不但使《西游记》在上个世纪的中国家喻户晓,而且通过外文传播到全世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国的连环画创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周恩来“为解决下一代的精神食粮问题”批示恢复连环画出版。

这个时期的作品都以宣传为主,八个样板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的内容成为题材。

文革时期还出现了众多的改编题材的文革连环画,如《林海雪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等。

文革时期出现的连环画带有文革鲜明特征(如扉页印有毛主席语录或马恩列斯语录),遵循“三突出,红光亮”的原则,这一时期的作品称为“文革连环画”,其中八大样板戏称“文革样板戏连环画”。

当时令我爱不释手的黑白线描小人书,搁到现在,绝对没有人理会。

不过收藏家们很喜欢,现在一本可以价值5000元,升高了50000倍。


齐悦梦想大型社群第19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