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谁来孝?
街上走着,听身后几个人边走边聊:“**都领了30多年了,她才上了10几年。”说的什么内容,一时没反应过来。“**不也是嘛,才上了几天班啊,就领了这么多年的退休工资了。保险都没交过,没轮到交保险,她就退休了。国家要都她这类人,养老金不是更不够用了嘛。”哦,原来她们是在议论这个。
可不,以前好些女职工都是在家带娃娃的家庭妇女,娃娃大了,就在家属工厂、社办企业找点活儿干,贴补家用。因为年龄偏大,也没什么技术,只能干一天算一天,哪里考虑得了将来啊。后来政府有了政策,符合情况的都给她们按50岁办理了退休,可以领取正常的养老金,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险。只要她们身体健康,领退休金的年限比工龄长,这种现象也就不很稀罕了。
身边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越是老旧小区,老人越多。虽然有退休工资托底,但毕竟年龄偏大,好些人身体状况并不好,更有瘫痪在床年度不等的老人。部分退休职工每个月的养老金都不够他们每天的“营养品”——药,更不用说生活不能自理,请保姆的费用、吃喝的费用、生活必需品的采办等。这部分人虽然还在世,但生活质量无从谈起,活着也只是数量的延长。那么,面对此景,久病床前谁来孝?
我身边一个老人,工作毛算才12年,退休倒已经35年了,属于符合政策统一办理的那批人。瘫痪多少年我不太清楚,但起码在10年开外,老伴也早就去世了。去年,老太太不间断地住院5个多月,赶在年前结束了痛苦,终年90岁。由于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常年请着保姆,大儿子无儿无女无工作,年近七十陪伴老妈左右,二儿子负责出保姆费,三儿子提供住房,平平淡淡倒也相安无事。没事什么都好说,怕就怕出事儿。因着去年老太太住院长久,医疗费无形中多花去一大块,三个儿子不可避免地生出了矛盾。大儿子常年陪伴母亲,和老人感情那肯定是最深,力主 “救”母,可要“救”就要费用,费用从何而来?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二儿子和三儿子想法就不同了。他们认为:老人年龄大了,又受了这么多年罪,实在没有必要继续抢救,主张放弃治疗。可大儿子并不理解他们的“孝”,“他们哪里是为老人考虑,就是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老人不在了,他们一个是保姆费不用出了,一个是房子出租出去也能挣租金了,所以才想着放弃治疗的”。兄弟之间我不清楚有什么过节,可能他们之间存在些误会吧,但老人身边的确很难见到这弟兄二人的身影。也许在他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是出了钱的,自然该你老大出力,因此对老人的生活很少过问。面对瘫痪多年的老人,最基本的亲情都被“烦”没了,哪里还谈得上“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呢?
孝,要有孝的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还有健康成本。孝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个字,而是要用实际行动一天天来做的。因为老人的生活,子女们产生矛盾的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卧床多年,身边一刻也离不了人的老人,境况就更是恓惶。如果老伴儿健在,且身体健康,老俩口还可以惺惺相惜,既减轻子女们的负担,也能互相作个伴儿,但伺候的走在病人前头的也真不少见,可见伺候人的确是太累人了。如果子女们生活条件尚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还相对容易些,可以请个保姆或者轮换着来。要是子女少且生活拮据,他们自己都顾不了自己,老人还怎么顾?不管如何,这家还有三个儿子各尽所能,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基本相安无事。以后呢?这批长大了的独生子女,面对四个老人甚或更多的老人,下面两个甚或更多的孩子,怎样安排他们的时间、金钱、精力?这不仅是一个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随着越来越壮观的老年大军的出现,这个问题很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
提倡老人精神“断乳”。有的老人特别黏糊人,有事没事总想让孩子们守在身边,更有人“慌报军情”,时不时以自己身体不适,把子女们召唤回来,不仅耽误孩子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也会增加他们的逆反情绪。这部分老人年轻时没有自己的爱好,一辈子只为子女奔忙。随着孩子们一个个离“巢”,感觉瞬间失去了生活的重心和意义,过多地依附孩子,给他们增添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有些老人不仅生活自理,精神生活也非常自理,这样就很好,当然,所有的前提是老人一定要身体健康。只要身体健康,他们的生活基本就有保障,那么社会、老人、子女也都会是皆大欢喜。提倡老人生活的丰富,使他们有精彩的精神生活,有健康的生活圈,有健康的心态,能调节自己的情绪,有可支配的时间,能独立地面对生活、面对未来更加漫长的孤寂。
说这么多,也是为老人考虑。不久的将来,“没人管、管不来、管不得”的现状就会到来。养老模式再好,渠道再多,没有好身体,一切白搭。提前做好准备,强大自己的心理,保养好自己的身体,不拖累子女,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对子女最大的帮助。要不,久病床前还能等谁来孝?又有谁会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