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读《浮生六记》有感
对《浮生六记》最早接触的应该就是初中的语文课文《童趣》了,当时还应老师的要求背诵了下来。“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等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小孩子纯真、好奇、稚气的天性,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像这样的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无邪的童年。而如今再读完《浮生六记》已临近大学毕业了。
沈复,字三白,生于沧浪亭畔的文人世家,《浮生六记》分六卷,仅有四卷存于世“浮生”二字,是李白所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闺房记乐》讲述了沈复与妻子陈芸伉俪情深,情投意合的回忆,此记也是本文的核心精华所在,而芸是核心中的核心,连林语堂先生都慷慨地称陈芸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闲情记趣》写生活中养花、选石、画画的一些乐趣。《坎坷记愁》叙述了妻子不为父母喜欢,功业不如意,人生坎坷的经历。《浪游记快》则是他牡游在外的身份,即使穷困潦倒,依然不忘去郊游的旺盛精力,显得很是热闹,风景层叠,目不暇接。
这本书最感人、印象最深之处就是《闺房记乐》一卷。沈复随母亲回家探亲,从第一次见到芸娘所做的诗——秋侵人影瘦,霜然菊花肥,就感叹她才思隽秀,心意投注,不能释怀,便告诉母亲“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于是订下了婚约,这就是所谓的始于才华。
同年冬天,芸的堂姐出嫁,沈复又随母亲前去观礼,看到芸娘穿着自己做的绣制精巧鞋子,领会到了她的惠质兰心,不止在笔墨上。她削肩膀长脖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之间,神采飞扬,唯有两齿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处。情态缠绵,让人神消。这是沈复对芸娘的容貌描写,这就是所谓的陷于颜值。
在未成婚之前,有次沈复夜里饿了,芸娘偷偷带沈复去自己房间给其吃藏的粥,后被堂兄瞧见,传为话柄。以及当时芸娘斋戒之时,恰好正是沈复出水痘之日,便明白她之所以吃斋,全是为自己祈福。在成婚后,芸娘在繁忙之后顾不上休息地去孜孜不倦读书。对待长辈尊敬有礼,对下人温和,凡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并无缺失。每天日头上窗就穿衣起床,她这样的品行使一向赖床的沈复也随之早起,这就是所谓的忠于人品。
沈复与芸娘就这样在闺房里身同形影、在沧浪亭厮磨耳鬓、闲暇间花草伴伊。然而好景不长,二十三载的情投意合,风花雪月,伉俪情深皆以芸娘的逝去一去不复返,只留沈复一人在世用《浮生六记》来记录那段时光。
由此想到了,归有光为悼念亡妻在《项脊轩志》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元稹在妻子逝去,写下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名句。沈复在书的开头就忙不迭地承认“天之我可谓至矣”尤其是娶妇贤淑,但在最后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形成了鲜明对比。
沈复和芸娘相偕相伴有多幸福,后面沈复生活窘迫,妻儿死去就有多凄凉。沈复一生漂浮不定,坎坷艰辛,在这世间颠沛流离,于飘零之中尝遍了生活的心酸。
有人说沈复在芸娘死后留恋于烟花柳地是对芸娘的不忠,我宁可相信沈复是情痴,后来之人不过是为了馄饨度日而已。在我们向往沈复芸娘的布衣蔬食,可乐终身,质朴生活的美好愿景的同时,也要在当今着个社会去相信爱,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