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游记:寻找战火后的美丽

巴尔干半岛游记 (2)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2018-01-10  本文已影响24人  有图有话BUDAPEST

欢迎转载,注明原创作者皓东,匈牙利欧赛斯旅行社特约报道。作者邮箱:799778226@qq.com

2018-01-05 有图有话 

2018年1月4日是匈牙利欧赛斯国际旅行社赴巴尔干半岛踩线的第二天,早晨8点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出发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经过7个小时的艰辛的路程终于有惊无险的到达目的地。

进入波黑的边境检查站,我们原以为只要护照就可以通关,因为在11月第六次中国和中东欧领导人在布达佩斯会晤上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波黑部长会议互免普通护照协定》,但是海关还是认真核查了我们的欧盟身份证。我们也期待协定早日落实到基层,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更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进入波黑就是蜿蜒的盘山公路,狭窄、破烂不堪,用这些词汇来形容这段路一点都不夸张,很长的一段国道竟然不像是条公路,更没有服务区。

汽车时而沿着湖边前进时而在林海雪原中穿行,望着山下云海翻腾,两边大雪压青松,湖光山色如画如卷,乘客的心情要比司机轻松很多。

我们就在从这条路翻山越岭来到了萨拉热窝,Kozija ćuprija这里有一处很少有游客到访的一座石桥,有很多典故,因为其中一段放羊倌的故事所以中国人管它叫“山羊桥”。

山羊桥建于十六世纪,从奥斯曼帝国时代起,唯一 一个仍然完好无损的石拱桥,曾经是从萨拉热窝通往伊斯坦布尔的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几个世纪以来,这座石拱桥受到萨拉热窝前往伊斯坦布尔的民众们的欢迎,也因此座桥的出现,出现了前往萨拉热窝的朝圣者,这座桥于2004年成为波黑国家纪念标志。

国家图书馆是萨拉热窝地标之一,1896年建成,最初作为市政厅,后改为国家图书馆。波黑战争期间,遭炮击而损毁严重,大批珍贵书籍和史料被焚毁。战后修复工程,在1996年启动,2014年重新对公众开放。

萨拉热窝有很多的故事可讲可读,很多的建筑和公共设施虽然满目沧桑却依然容光焕发,如今的萨拉热窝的街头依然能够看到一些绝非可有可无的身影,身体力行的表现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塞比利(Sebilj)喷泉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

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

天主教的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s Cathedral”,内战中遭到损毁,战后重新修复。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组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是三个种族混居的老城区,也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

老城区最著名的建筑是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它是格兹•胡色雷•贝格在1531年建设的,是奥斯曼风格的建筑。

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曾是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与德军交火的制高点,瓦尔特从钟楼上游绳而下安全撤退拍摄的实景场地。

老城区的商业街别具特色,有500多年历史,始建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石块铺路的老街,两侧的建筑呈现出波斯尼亚民族风俗和土耳其式的风格,一排排的手工艺品店铺错落有致,期间夹杂着咖啡馆、烤肉馆和清真寺。

 这里的工艺品有几百年的手工制造传统。有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的铜质花瓶、各类壶和罐、圆盘艺术品到手工制做的木质烟盒、首饰盒等;有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及至用波黑战争遗留的炮弹壳打磨制做的工艺品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被有效的保护了起来。

拉丁桥位于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首都萨拉热窝市中心的一座桥梁,在南斯拉夫时期被称为普林西普桥。拉丁桥的北端是萨拉热窝事件的现场,这一事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现在的桥梁修建于1798-1799年。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的塞族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在这里刺杀了奥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当时他们乘坐着马车正在萨拉热窝进行访问,此时的萨拉热窝是奥匈帝国的一个省会。由于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公民,(一个19岁的贝尔格莱德中学生)他所属的民族主义组织“联合或死亡”(又名“青年波斯尼亚”)是在塞尔维亚建立的,而且有塞军方支持,所以奥匈帝国认为塞尔维亚要为此事负责。立即对塞尔维亚提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惩办凶手等一系列条件。面对庞然大物的奥匈帝国来说塞尔维亚当然是一个弱小的对手。塞接受了绝大部分要求,即使这样奥匈很快对塞尔维亚宣战,而协约国方面表示对塞尔维亚支持,于是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普林西普事件按当时协约国的说法,是一次偶然事件,但是在塞国方面几乎接受一切条件的情况下奥匈仍毅然宣战,可见刺杀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当然,奥匈灭塞是蓄谋已久。但另一方面普林西普也确实不是个人行动,“青年波斯尼亚”得到塞军方狂热分子的支持,而这些人又受到沙俄的怂恿,站在塞尔维亚一边的是整个东正教世界,尤其俄罗斯是奥匈真正的对手。正因为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帝国,才有了后来连续四年的战争。最后的结局我们都是知道的,俄罗斯连吃败仗,之后引发了1917年革命,世界格局重组,在凡尔赛条约下产生了一系列的东欧国家。第一南斯拉夫就是在一战后诞生的。

欧赛思旅行社导游 马新明

如何看待普林西普行为一直是有争议的。在奥匈方面看无疑是一次恐怖事件,这个恐怖组织的黑手就是塞尔维亚。在塞尔维亚方面看,普林西普是民族英雄,他为了所有塞尔维亚人的独立献出了生命(由于奥匈认为塞尔维亚政府是主凶,对普林西普的惩罚应该说不算重,在那个没有废除死刑的时代,故意谋杀了皇储夫妇的人只被判处20年苦役,如果他能熬过4年,无疑会以英雄身份出狱,但上帝没有给他这个福分,1918年奥匈垮台前他就因患肺结核死于狱中),他的暗杀是一次反抗行为,是一次革命行动。因此在第一、二南斯拉夫时期,对普林西普评价颇高。在拉丁桥头以前还竖有普林西普的雕像。但是波黑独立战争以后,波黑的主要民族是波斯尼亚人,也就是穆斯林,他们在内战中被塞族人打得流离失所,当然不会具有塞尔维亚认同,自然也就不认可普林西普的行为,拉丁桥头的雕像就被移走了,据说是搬到了贝尔格莱德。

当年的刺杀就发生在这里

在桥头这个拉丁桥博物馆(正式名称是“1878-1918年萨拉热窝博物馆”,即奥属时期博物馆),完整记录了这个事件的始末。从博物馆陈列的图片看倒也没对普林西普的行为有太多的非议,基本上是一个描述,排除了价值判断。我想在波黑这样一个多种族的共同实体内,为了保持族群和解,中立态度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拉丁桥现在保存得很完整,仍然在使用中,只是在原来的桥面上重新铺设了一层,加了护栏。从桥墩处可以明显看出新旧的痕迹。这里已成为萨拉热窝很著名的旅游景点,尽管是在夜幕下,驻足停留拍照的人不少。桥下的米莉亚茨河并不宽阔,但是水流湍急,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百年前的历史故事。

享受美食的时刻到了,萨拉热窝的消费很亲民,午餐这样的烤馕夹牛肉肠,三欧元。

晚餐的土耳其餐厅味道不错,每人十欧元有酒有肉有吃有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