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钻公会《文史哲》东写西读

正月剃头与舅舅何干?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8人  山色归读

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渊源流长。单就民俗一项,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其中有些是古人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不利或不可掌控因素的趋利避害,包含了朴素的科学道理,作为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展。

有的则纯粹是封建迷信或无稽之谈,可以算做一种“陋习”,我们大可以不以为然,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陋习”迟早会湮灭于无形。比如所谓“正月剃头死舅舅”就是一例。

不少80后和90后在小时候听家里人说正月不能剪头发,因为长辈告诉他们“正月理发会死舅舅”。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说法?大人们往往也不知其详,只是“老辈传下来就是这样的!”、“少废话,照着做就是了!”等这类搪塞式的回答。

少数喜欢刨根问底的“熊孩子”问多了或许还遭到训斥。日常生活中也时常有因谨守传统的舅舅碰到“叛逆”的外甥正月里理了发而发生争执、闹得不愉快的情况,个别的甚至导致甥舅动手。

要说“正月里剃头,死舅舅”是多么危言耸听的一份责任舅舅的安危竟然全系于外甥的头顶之物。假如外甥因前期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及时理发,则整个正月只能任凭头发疯长,即便蓬头垢面或者有正式场合的公共活动要出席也只能听之任之,否则就是对舅舅不利。

其实“正月里剃头”与“死舅”是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认同把它们生硬地联系在一起的。最起码全国大大小小的发廊正月里生意照做,好多外甥“偷偷”地去理了发,也没有发生舅舅大面积“夭亡”的情况。

再说,真要那么玄乎和灵验,《宝莲灯》里的刘沉香之母(三圣母)以天仙身份私配凡夫俗子(凡间书生刘向)并产子(沉香)被他舅舅杨戬压在华山之下,刘沉香长大之后费尽心力与舅舅二郎神拼得你死我活,才斧劈华山救得圣母。

沉香早该采用正月里剃一次乃至N次头的办法来“修理”舅舅,这样做要可靠和保险得多,而且幼年就可以用此办法救出母亲早日团聚,不必等到成年后学好本事再来抗争,耗时那么久远。

“正月理发死舅舅”到底怎么来的呢?有一种说法,与民间所谓“数九寒天”有关。从冬至那一天起开始正式进入冬天,用数数的办法每九天为一“九”,从“一九”一直数到“九九”,来“苦挨”过那些最寒冷的日子。

民谚云: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母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八九,单衣行走;九九闻雷,响声持久。”熬过去就到来了惊蛰,九尽桃花开,犁耙一起出,耕牛遍地走,迎来春暖花开的季节。

因此,一到冬天,人们就期盼冬天尽快过去,春日早点到来。尤其是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诸方面御寒取暖手段和条件都远不及现代,为了度过“数九寒天”,普通老百姓想了很多方法,不让小孩在这些天里理发就是手段之一,因为头发长一些保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从“一九”到“九九”一共有九个“九”,这期间给小孩剃头的话,很可能会让他们受到“九九”寒天的侵害,所以有“正月里剃头,防九九”的说法。后来,传来传去走了样,以讹传讹变为“正月里剃头,妨舅舅”。

这里“妨”有“妨碍、伤害、对某人或某物不利的意思”。《三国演义》里徐庶不是看出刘备骑的那匹的卢马会“妨主”吗?(结果那匹马果然在刘备进西川时在落凤坡把军师庞统给“妨'死了)

还有一种说法:正月剃头“思舅舅”,后来被人误以为“死舅舅”。在中国古代,男子在与其姊妹的孩子即外甥之间的甥舅关系中具有特别的权威性,在母系继嗣社会中尤其明显。俗话说:娘亲舅大,爷亲叔大

舅父由于对外甥的抚养成长、进入社会和婚姻负有特殊责任,故对外甥有一定程度的权威。在古代社会,外甥常常享有仅次于舅父孩子的舅父财产继承特权;外甥有娶舅父女儿的义务或优先权── 一种交错从表婚姻形式,这个在《红楼梦》里多有体现。

有些地方,新娘出嫁日必须由舅舅抱着出门,一直抱上轿(现今为婚车),进到男方家中酒桌上必须把舅舅安置坐上席。在北方一些地方,舅父的权威有时甚至高过父亲,特别是在管理、引导儿女尽孝、分家的问题上。

当有一些儿女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不够孝顺或出现家庭财产纠纷的时候,往往当母亲的会请来自己的兄弟也就是孩子的舅舅主持公道来显示权威性。

中国文化传统中正月里有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外甥总体上在所有亲戚中对舅舅是又敬又亲,一个符合当时社会伦理的模范外甥当然经常“思舅舅”,乃至剃头修面准备庄重、体面地去给舅舅祝贺新年,遗憾的是“正月剃头思舅舅”后来错讹成“死舅舅”。

其实,据考证“正月剃头死舅舅”的由来更靠谱的说法与历史上清朝入主中原后强制推行的“剃发令”有关。清军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和同化,曾颁发“剃发令”。

大清皇帝为了贯彻"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强制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型: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集中的一块头发,将这些头发拧成一根长长的大辫子,就是清朝典型的发型。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思想领域的禁锢一体,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

在古代汉族百姓对头发非常重视,因为儒家重要经典《孝经》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自己的毛发、皮肤是父母给予的,因此自己无权随意“处置”或损伤,这是做子女的行孝尽孝的开始。

最典型的例子是三国时夏侯惇引军攻打吕布时被吕布部将曹性暗箭射中眼睛,他愤怒地拔箭时带出自己的眼珠,就毫不犹豫的塞进自己嘴里大口吞吃了,并大呼:“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可见头发、皮肤、肢体等也被认为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所以古代男人要行弱冠之礼,女子成年后叫“结发夫妻”,重要人物犯了杀头的死罪可以“割发代首”。

古人日常生活中一辈子也很注重头发的养护、梳理和束发为髻。除非一个人看破红尘,要出家为当和尚或尼姑才剃度,以表明斩断尘根。如果没有最后下定决心,还可以有一段戴发修行的犹豫考察期。所以古代人不但不理发,即便私自去发也是对父母的不孝,甚至剃发的人死后都无颜去见祖宗于地下。

可见古代人把头发的重要性看得几乎和头颅相当,因此“剃发”就是“剃头”,这与今人把“剃头”、“剃发”看成“理发”,仅仅是修剪、整理下头发而已的观念存在天壤之别。刚入关时“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被公开废除。但是1645年清兵入驻中原大局已定时,“剃发令”又重新提出来。

特别是进军江南后,江南历来是赋税充裕、文章锦绣之乡,熟读经典圣训的儒学士子车载斗量。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家族宗法儒学为源的中国读书人,或许能把朝代更替看成是天道循环,但是如果有人要从衣冠相貌上对其个人进行强制改造,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汉儒发式和盛唐袍服变成“猪尾巴”小辫,不仅仅是一种对人格尊严的侮辱,简直就是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阉割”

中国社会士大夫阶层和平常百姓一直在文化、财产、等级等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这种保卫自身精神和风俗的立场方面所有汉人几乎都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一方面,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强硬执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另一方面,整个中国大地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为了镇压抵制“剃发令”的汉人,清军攻陷扬州城后,下令“十日不封刀“,一连屠城10天,史称“扬州十日”;嘉定、江阴一代的汉族百姓为反抗剃发和易服三次起来发动起义抗争,结果遭到清廷三次暴虐的武力镇压和疯狂屠城,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嘉定三屠”

后来,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汉人的头发一 一拿下。

农耕文明在马背民族的血腥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相约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前明王朝的思念和对清王朝“剃发令”的曲线抗争。“正月不剃头”的用意是心怀故国,不忘旧君,也就是“思旧”,为了掩人耳目,故意讹传为“死舅,死舅舅”。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流传至今,就成了民俗禁忌。

如此看来,“正月剃头死舅舅”是满清政府一个政治行动的戏剧性后果,“正月剃头”与“死舅舅”没有必然的联系,毫不相干!“舅舅”只是躺着中枪。如今还有“舅舅”相信这种迷信的牵强附会的话,你不用再觉得心里对不起舅舅了。到了正月,如果头发长了,就放心大胆的去,舅舅不爽就跟他讲讲这个故事吧!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