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 | 红楼一梦千古醉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b4b65ae950db1cf2.jpg)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所谓经典,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可以跨越民族和文化领域的作品。凭借其丰富的内涵所以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景下阅读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示和回味。
因此重读经典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31a3fa0487879669.jpg)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小说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特殊笔法更是令后世读者脑洞大开,揣测之说久而遂多。围绕《红楼梦》的品读研究形成了一门显学——红学。
作品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6b07aff08c9bb2ae.jpg)
作者曹雪芹,(?-1763)清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织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在统计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牵连下,雪芹家受到重大打击,其父免职,产业被抄,遂随家迁居北京。他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因家道衰落,趋于艰困。晚期居北京西郊,贫病而卒,年未及五十。性情高傲,嗜酒健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生产萌芽的封建末世,在其后期又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凶残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曾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书中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写,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进行了深刻的解剖和批判,并热情地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其中也反映了作者为封建制度“补天”的幻想和找不到出路的悲观情绪。据称先后曾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而卒;今流行本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也能诗,又善画石,但作品流传绝少。
曹雪芹总能与红楼的情节保持距离,以一种回望者的姿态使红楼的每一段都立体起来,花团锦簇之际,你能看见隐隐的暗影;苦寒死寂之时,仍有往昔的光辉照过。生命因此而风情万种,而正是作者选择死心塌地的承担,红楼的调子,始终是温柔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即使深处苦境,亦无一丝戾气。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5fc6737033c3578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a373bdc7648a4cea.jpg)
金陵十二钗图册出现在《红楼梦》第5回,宝玉在警幻仙姑的指引下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中看到有大橱装载着各省薄命女子的生平判词,遂找到自己家乡金陵的柜子取册观看,有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3册。册中有图画有判词,但无有名姓,但读者自己可以看出所指之人均为宝玉身边女子。
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十二钗”就是十二个女子。在这里,“十二钗”即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1.正册判词之钗黛
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正册判词之元春
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3. 正册判词之迎春
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
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4. 正册判词之探春
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5. 正册判词之惜春
画: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
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6. 正册判词之凤姐
画:一片冰山,山上有一只雌凤。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7. 正册判词之湘云
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8. 正册判词之可卿
画: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9. 正册判词之李纨
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10.正册判词之妙玉
画: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11. 正册判词之巧姐
画: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12.副册判词之香菱
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
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13. 又副册判词之一(晴雯)
画: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14、又副册判词之二(袭人)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71aaef3222d731f1.jpg)
作为读者,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描述: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黛玉之见解可不一般,为桃花立墓牌,可见爱怜惜花之非常,花之美应尽数释放,却不该任由之随波逐流,黛玉对美的独特见解,读到这儿,也让我为之记忆深刻,感慨良久,韵味绕梁,久久不散。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0e294e10852e676f.jpg)
《红楼梦》这部作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思想的最高峰。不仅是因为曹雪芹的文采与悲惨遭遇,更多的是书中人物活灵活现的思想高度。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品尝一本书的时间不同,自然所得的韵味所不同。我第一次读到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便爱上了这个身体上柔弱,思想却达到高峰的女子。
《红楼梦》中古典语言丰富,诗词多如云海。《葬花词》这首词却像是我从无穷大海中捞出的一粒金子,这首词语言典雅,思想在历史的沉淀中达到高峰。黛玉却用短短的一支笔在这一页纸上写出了一个人生,其上有花朵,映射出黛玉的凄美爱情,其上有泪花,哭出黛玉的悲惨人生。
黛玉自打母亲归西后,便来到了贾府,认识了这个几乎占了自己人生一大半的男子,贾宝玉。我认为本书最大的看点便是黛玉与宝玉的凄惨爱情故事,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大概是从那次合读《西厢记》时开始萌芽的,共同的兴趣成了爱情的红娘,满天飞扬的粉色桃花随风飘扬静静地躺在爱情的诗篇上,散发出让人着迷的爱情香味,这样的香味竟然让这个纨绔的富家子弟为之叹服。脱下红装,裹上一席无尘白袍,站在黛玉身旁,静静地就在这个春天播种爱情的种子……
可是,再美的爱情也会因为个人情感的干扰所黯然。这一次,便是黛玉错疑宝玉,二次葬花,把爱情的使者埋在这冰冷的黄土下,这一次可不像第一次葬花一般美好,只管要把这与宝玉之间的红线所剪断,从此与这厮负心汉所断了联系。可是,宝玉却不像黛玉所说的那样,便在当晚与黛玉用开头这首《葬花词》所冰释前嫌,每一次破碎都只是为了下一次的凝结。
最后一幕也是最为催泪的一幕,更加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黛玉卧病在床,久久不愈,无人照顾,只剩下一只名叫八哥的鹦鹉静静地凝望着。黛玉伤心欲绝,把那些与宝玉的"美好记忆"统统焚烧在历史的烟火中……这时,宝玉也是无可奈何,正在和薛宝钗的大婚之时,匆匆赶来,却只是听见黛玉身旁的鹦鹉叫道:宝哥哥来了,宝哥哥来了。可是这一句,黛玉已经听不到了……
宝玉也是伤心欲绝,于是抛弃尘世,去山上做了一个和尚。
这对苦命鸳鸯的遭遇成为了那个封建社会的陪葬品,可是他们的爱情却被传为千古佳话,直教人潸然泪下,深沉良久……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1103df661c6046f7.jpg)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
红楼,终究让人们怀念与向往,可是,在这片桃花落地时,终究只是一捧镜花水月,到头来,这只是一场梦…
重读经典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是一个人能够与商业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而不致完全陷入其中的基本保证。这一方面是个体通过文化进行群体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文化借助个体得以实现、延续甚至进一步深化其自身的契机。关于生死、爱憎、美丑、善恶的题材既是文学作品写不尽的宏大母题,也是人类对自身命运世代深思省察的永恒命题,所以读经典一定会常读常新,魅力无穷。一种文化如果要绵延不绝地存在下去,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用心继承与精心发扬,因此重读经典不仅是个体提升精神状态的需要,也是个体进行民族认同的责任所在。
所以,赶快放下手机,不管你读没读过,一定要好好欣赏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明珠,在阅读中感受经典的醇美与芳香。
![](https://img.haomeiwen.com/i7265714/e6c01ee2958c8cfa.jpg)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