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本无因,无因皆有因
读完《鸟语》这篇文章,我早已泪流满面,我说不出为什么流泪,说不出为什么伤感,也许是因为无法捉摸的命运,无法握住的幸福。也许只是说不出而已。
故事从作者收到一本《金刚经》从而打开了已经尘封的记忆。
文章中的芸芊,因为全村人都说他是白痴,说他傻,说他笨,说他是绣花枕头……她既然相信了村里人说的话,以为自己真的很傻,很笨,什么都不会。她不愿意开口说空话,她不爱理人,也没有人理她,只是在村子里似有似无的存在着,好在还有个哥哥能够理解她,爱护着她。
芸芊纯洁,天真,如同一张白纸,她不同于常人,但是,一般人又不能识得出她天生的灵性与净美。
她就像是一块纯洁的玉,被埋在深山里。只等慧眼识玉的人,或者说是跟她有缘分的人,才能把她带出深山。
文中的“我”因为身体不适,到乡下外祖母家休养。第1次认识芸芊,是外祖母让她来叫“我”回家吃饭。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再遇见她。后来“我"想要避开前院的喧闹,外祖母家的后园子里有个轩子,我就住进了轩子里。在这里再次看见芸芊,她居然能跟鸟儿对话。
外祖母说,她从小就喜欢鸟儿,一见了麻雀,喜鹊,燕子,就是傻头傻脑的对着它们滴滴嘟嘟 。现在17岁了还是一样,因为大家都笑话她,才好一点,但她还是偷偷摸摸的一个人时常到外面去看鸟儿,人们还给她起了个外号“白老鼠”。
“我”听了很不舒服。
每天清晨她都会到园子篱笆外面站着跟鸟儿唧哝对话。
“我”暗中观察着她,从她脸上一点也看不出笨相。“我”坚信她一定不是一个白痴,她一定有她特殊的所在,而是“我”所尚未探得的。
“我”一步一步的接近芸芊,然后他们俩就有了对话。后面“我”就产生了想要教她读书的想法。可是,一上课她就痴呆的不知所措。但是当她发现“我”写的《鸟语》诗词之后,她又是那么喜欢,又惊奇,她的脸上就露出了无比的灵光。当“我”拿出身边的一本唐诗给她,很奇怪,她就像有选择的气味一样,他的脸上始终有愉快的表情,眼睛闪着聪慧的灵光,完全向她同飞鸟交语时一样,丝毫没有上课时候的痴呆。
“我”不知道凭什么了解这些诗意的?我所讲的原是文字上的意义,实际上一首诗的美虽是靠文字传达,但讲解的人还是并不能说出诗中的情趣,他的中文程度自然不高,常常一篇作文写不通顺,别字也很多,可他从我讲解中丝毫无困难来克服这些文字,而马上穿过这些文字到了诗意的欣赏,挺奇怪的是一个常常记不清功课的人对几首诗不过读了三四遍,就已经可以背诵十分之七八。
“我”又发觉他的悟性无疑是超乎常人,他的直觉非常灵敏,但是他没有系统与组织能力,记忆不力不强,而感应力非常丰富,许多的回忆,实际在她只是一种感应而不是记忆,她似乎有十个心灵,但缺少一个头脑,而她性格的超级与美丽,纯洁与善良,也许正是这个原因。
以上种种就是让“我”觉察出了芸芊的灵性与静美,而且也有些爱意,所以后面“我”又提出了让芸芊到上海读书的想法。
当“我”把芸芊带到上海之后,“我”又发现芸芊,不能讨人喜欢与称赞,正如她在乡下时不能讨人喜欢一样。他不爱说空话,不会打牌,不会帮着管家务,尤其奇怪的是她不爱玩,不爱出门,不爱上街,不爱买东西,不爱时髦……她同母亲生活不能调和,一切亲友的往还与她自然更是格格不入,她马上陷入非常孤独……其实,这些只是芸芊她本来的样子,她幼稚不谙世事,也不会讨好谁。
“我”逐渐注意到母亲对他是歧视的,佣人对她是敌意的,亲友对她是轻蔑的,自从她考不起学校后,似乎更加不好起来。……在我陪他到补习学校以后的第3天,她突然对我说,不想念书了……
“我”不想她这么快就放弃学习。
终于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我”费尽周折为芸芊所做的一切,终究不能使她感到和平与喜悦和安宁。“我”决定带她出去散心,“我”想到了一个清静的好去处一一宝觉庵。
芸芊在那里似乎走进了她自己的世界,她露着纯洁的笑容与神奇的眼光……
第2天下午我睡觉起来,我发现从不接近人,也不容易使人接近的芸芊竞和蓬悟师非常熟稔……。
更让我惊异的是,芸芊居然说,法藏师,也非常喜欢我,还教我心经,我已经会背了,这比诗还有趣。她还说篷悟师借给她一部《金刚经》并让“我”教她……一连串惊异的事情都超乎了我的意料和想像,
“我”照着字面为她讲解金刚经,她眼中的奇光感到非常有兴趣。
芸芊一进宝觉庵就一直像整天同鸟儿在一起一样的安详愉快,脸上是和平的微笑,眼中是神奇的光亮……
芸芊说:“这里已是我的天堂,法藏师蓬悟师她们才是真正不以为我是白痴,不以为我是愚笨的人”她还说:“我在你身边总觉得只是依赖你的,同她们在一起,我觉得我也在帮她们”。
芸芊在这里找到了她的价值在。
“我”知道芸芊是超脱,高贵,纯洁的,她不是属于我的,她属于一个未染尘埃的世界,在那里她才显露他的聪慧,光彩与灿烂,在那里她才有真正的安详与愉快。
我无助于她,无益于她,我在她也是一个多余的人,在她我是她感情上的负担,正如他在上海时是我的负担一样。
其实,这些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没有听懂蓬悟师的话,是“我”忘记了来宝觉庵前夜,我们依偎在一起的的憧憬和幻想,是“我”还有世俗未脱的欲望和自私。
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把芸芊带到属于她的天堂世界里,最终“我”只能算是她的一块垫脚石,或者是一条过渡的小船。
人生没有彩排,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
“我”虽然认出芸芊是一块纯洁高贵的玉,而“我”却无法雕琢她,也无法拥有她。
“我”陷入尘世的泥潭里,越加的污俗。
如果生命是一条河流,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河中飘荡的一只只小船。由何人来摆渡,在何处停留,在何处靠岸,大概是上天早已安排好了的。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因果缘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