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构与现实中游走的女性心灵成长史

2022-08-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丢失的可爱兔

唯物主义哲学家尼古拉·加夫里诺维奇·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一句话“文学是人的生活的教科书。”我们可以将这句话当作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深度解析。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个优秀的作者必定会在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也会在生活的积累中发掘创作的素材。而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即便文学创作多为虚构情节,但在故事叙述过程中总能让人看到虚构背后隐藏着的真实生活。

就像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家一级作家骆平女士最新出版的《野芙蓉》那样,用一场跨越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叙述着70年代曾经有过的青葱回忆及命运交织的心酸历程。

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有人会认为以上帝视角来看待剧情、人物会让人更加容易窥破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但像《野芙蓉》这种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并将时间点来回穿梭的写作手法则让读者更容易代入其中,也更深刻地感知到故事脉络以及主人公之间情感的递进、升华。

故事中的女主角史佑在八岁时遇到了一个喜欢的男孩,近乎于崇拜式的爱慕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爱情的种子倔强地崩裂发芽,“彼时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哪怕被他欺负,被他捉弄,被他辜负,哪怕他是一个十恶不赦厚颜无耻的恶棍,哪怕他吸食大麻沉迷声色,我都甘愿追随。”

这种虚幻却又真实的感觉让我们在阅读之初不禁想问“这个故事真的是虚构的吗?为什么会有如此真实的感觉?”而作者骆平的一段采访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她称:《野芙蓉》里面的故事是虚构的,抑或说,是一种真实的虚构。它是若干碎片、无数身影的聚合。这里面有我的影子,有我身边的朋友、同学、邻居以及路人甲乙丙丁的影子。所有这一切,在经历了光阴的浸染与沉淀之后,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中年少的悸动,经年的陪伴,失意后的离去以及命运的回转,让两代人的情感纠葛在时代的光阴中流转,它所记录下的不仅仅是一个70后女性的爱情困境,同样也是她在成长中经历磨砺后的重生。

就像电视剧《伪装者》编剧张勇对其评价的那样:千姿百态的个人命运,让文本彰显出浓郁的影像化风格,不仅绽放出无与伦比的文学之美,亦必将是一场跨媒介叙事的互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