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到底该不该投降匈奴?为何说客观允许不能成为主观错误的借口
历史上,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的投降一直被人们所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当时的情况下,李陵到底该不该投降,是以身殉国正确?还是已经尽力后保存生命更重要?
支持前者的人认为,这是气节问题,主观上李陵只要投降就是错;支持后者的人认为,客观上的走投无路,再加上对犯错人的追究,李陵的投降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
我们先看下关于李陵投降前后的经过,再来分析李陵投降的是非问题。
公元前99年10月,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为主帅李广利分兵遇到匈奴单于8万骑兵作战,连战8天8夜,战败被围,投降匈奴。由于汉武帝误听信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讹传,汉朝夷其三族,致使李陵彻底与汉朝断绝关系。后来单于把公主嫁给李陵,被且鞮侯单于封为坚昆国王,做了右校王。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汉书》。
由此可见,关于李陵的投降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上两点来分析。
客观上是可以原谅的,是别人的错误造成了李陵的绝境,这是军事问题,是现实问题。
李陵投降匈奴,并不是主观的,是被迫的,是经历过血战之后的迫不得已。
在古代,骑兵的优势远胜于步兵,而李陵能用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的八万主力骑兵对战数日,直到弩箭尽,大部分士兵战死,李陵才被迫投降,也算是尽其所职了。
李陵的投降,这是军事上的不得已,是客观条件让他不得不投降,这有点儿像美国大兵在朝鲜战争时投降满足的那五个条件,而李陵的投降,远比他们更好的做到了“尽力而为”。
而造成李陵兵败的原因,也有很多客观因素,因为汉武帝并没有给李陵骑兵,周围的其他的汉军也没有对李陵进行丝毫支援,李陵的五千步兵完全是孤军深入。
从客观上说,李陵的兵败是几乎是注定的,是军事冒险主义错误,而他能用微弱兵力对抗匈奴这么多强悍的骑兵这么久,已经尽到了本分,而且远超正常的军事预期,败的悲壮、却是“够本”的,这离不开李陵优秀的指挥能力。
李陵力尽而降,是客观上的不得已,是应该得到原谅的,至少应该减轻处罚。
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汉书》。
用司马迁的意思来说,李陵的投降也有别人的责任,并不单单是李陵一个人的错误,不应该因为他的投降就忽视他的贡献,如果没有他的牵制,贰师将军也不会在西线顺利建功立业。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书》。
主观上是不能被原谅的,这是观念问题,是气节问题,是政治问题。
汉武帝听到李陵投降的消息后,勃然大怒,在汉武帝心里,李陵战败可以原谅,但他投降是不可被原谅的。
作为他的将领,应该为他尽忠,即使你走投无路了也不能投降,你可以战死,可以自尽,就是不能投降。
汉武帝的角度主要是从价值观方面考虑,从民族气节方面来考虑的,是主观的政治问题。如果将领走投无路了就可以投降,那以后还打什么仗?又如何让将士们效命杀敌?
一个人的民族气节重于一切,军事是要为政治服务的,而不是政治服务于军事,否则,比肌肉就行了,哪还有什么政治的先进性、正当性可言。
所以,从主观上看,李陵一投降就是个错误,只要他降了,就是不被允许的。
综合主观和客观来看,我们应该肯定李陵的贡献,反思别人的错误给李陵造成的危险,但是这些客观允许不能成为李陵投降的理由。
对此,大家认为呢?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汉书》,《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