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节 吠陀时代1
一、早期吠陀时代
主要记载于《梨俱吠陀》,公元前1500到公元前900年
前国家时代,战争频繁(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内部)
由于军事先进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文明中心发生转移:印度河流域转移到恒河流域。
二、晚期吠陀时代
种姓制度,“种姓“原文的含义与本质:
种姓制度、族姓制度(玄奘翻译)
瓦尔那制度(颜色)
本质:等级制度(不变的)
1.瓦尔那制度产生的传说
传说的来源:《利俱术陀》末卷(《原人赞歌》)的说法:
原人(purusa) :
口变成婆罗门;
臂变成刹帝利;
腿变成吠舍;
脚变成首陀罗;
《摩奴法论》有类似说法。
传说的含义:全社会由上到下分为有机的四等。四第级成为一个有机结构,这种结构是“神”所定,不可侵犯。
2、瓦尔那制度产生的社会历程
(1)雅利安人早期(早期吠陀时代前期)的社会雅利安人部落的内部结构(雅利安人刚到来时处氏族部落晚期):
部落———噶那、贾那;
氏族———维什;
村庄———司罗摩;
家族———鸠罗;
民众会———萨米提;
长老会———萨巴;
“王”、军事首领———罗周(Raja);
(军事民主,内部平等)
雅利安人部落与土著居民的对立:
雅利安瓦尔那与达萨瓦尔那。
达萨(达休)的原义与引申义:
原义:低等的,异族的。引申:奴隶。
“凡是部落以外的,便定不受法律保护(法律以外)的。”(思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晚期吠陀时代的社会分化与整合
雅利安人部落内部的分化:
贵族与英民分化:吠舍,其词源足维什(Vis);
贵族内部的分化:婆罗门与刹帝利,其词源:婆罗门来自Brahman“梵天”,刹帝利来自Ksatra,“力、权力”;
再生族与一生族的整合:
前三种姓为雅利实人,为“再生族”(成年经过“入门式”,宗教生命)。后一种姓为“一生族"由达萨种姓改称首陀罗3.瓦尔那制度在
古代印度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瓦尔那制度的支配性影响:
社会分工( 不可流动);
国家法制(不平等);
宗教理论(首陀罗做好事不能上天堂,下辈子只能做吠舍);
日常全活;
(2)瓦尔那制度的顽固性
经反瓦尔那制度运动而不衰;
历外族侵入而总体结构不变;
在亚群增生中而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