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新与创业故事
曾庆元
从一位创新尖兵到一名创业先锋——写给山科大70周年校庆科大故事
一 、从泰山脚下到黄海之滨 敢为名企创新尖兵
2000年7月,怀揣着首届山科大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我来到了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的世界名企——海尔。因为在科大读书期间,学校组织我们“21世纪拔尖人才学院”学员到青岛考察调研过一次,青岛之美、青岛名企风采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收到两份offer,一份是海尔的,一份是山东省自动化研究所的,我做出了人生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决定选择海尔,作为年轻的山科大学子我当时给自己的理由是:选择一份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我要选择在国际化大平台上轰轰烈烈干一番大事,要在海尔这首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迎风起飞。这一干就是12年。
我首先进入海尔的研发和开发部门实习,因为学的是电子专业,当时跟着两位博士负责国内首台声控电视和立体电视的高新产品项目。因为在科大读书期间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二等奖,当时的参赛的课题就是语音控制与回放方面的,这给我参与这两个高新产品的研发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了新品能够顺利上市,我有一个星期时间几乎都吃睡在工厂,盯着新品调试、老化试验、跌落试验、电磁测试,还有在生产线上每一个工序每一个环节,那真像看着自己的 “孩子”就要出生一样。为了让新品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心,我到青岛家电卖场“站柜台”,和每一个来海尔专柜的用户交流,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使用场景中的真实痛点和需求,其中有一个痛点引起我的关注:不少老年人在看电视时,经常找不到遥控器,不知道放到哪里了;而且对复杂的遥控器老人们不知道如何操作按键,我就在声控电视这款新品上增加了语音开机、语音换台和语音找回遥控器的功能。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很畅销,得到了广大顾客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而且我这种一手抓产品研发,一手抓市场开发的“立体并行开发”新模式得到了集团的肯定,当年被评为海尔集团“五四”青年岗位能手和先进个人。
后来,我又陆续负责开发了海尔首台同时也是国内首批的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还有很“黑科技”的“无尾”电视和脑电波控制的电视。其中比较经典的是全球首款不用电源线的“无尾”电视的开发,受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发明的启发,可以通过电磁线圈直接把电磁能转化为电能,不再用弯弯绕绕的电源线和信号线。这款产品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上的亮相赢得了全球关注,美国、英国和日本媒体纷纷报道,NBA球星还来助阵推介。国家科技部和省里还发来了贺信,称赞我们为中国的民族产业和企业赢得了国际尊重和全球媒体的聚焦。后来,海尔从无尾电视扩展到全套的无尾家电系列,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
同期,根据当时国内火车站、机场和展览馆等公众场景对大屏幕显示屏的需求,我又快速整合开发出了国内领先的海尔大屏幕高清电视墙的全套系统,三个月内还把这款高科技产品做到了东北三省的火车站、青岛国际机场、沈阳五里河体育场等全国众多的样板工程上,开创了公司工程显示领域的蓝海市场,获得了当年的青岛市发明创新奖。因为敢“闯“和敢“创”,毕业不到两年就被提升为工程部部长,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部长之一。还记得当时在哈尔滨火车站高清大屏幕电视墙工程项目施工的20多个日日夜夜,白天人流太多,只能半夜才能施工调试,而且第二天一早就要停止施工,每天蹲在地上吃着盒饭,还差点和企图偷拿设备的不法分子打架冲突。在这些最苦最难的日子里,我就经常拿母校宋振骐院士和我们机电的教授们深入矿井,冒着井下巨大的风险甚至生命危险做科研、做项目的精神激励自己,相比我的科大老师们我这点苦能算得上什么呢!等到哈站高清大屏幕电视墙点亮的那一刻,绽放出无比清晰的画面和非常震撼的音响效果,火车站川流不息的旅客们纷纷驻足瞩目,不忍离开。该项目的成功为车站大大提升了形象、为客户带来了广告收益、为公司收获了不菲的利润。在顺利完成工程返回青岛的飞机上,我沉沉的睡着了,相信当时睡梦中的自己在舷窗外光线的照耀下,一定会有自豪的笑容。因为那一刻,我觉得没有辜负公司信任,没有辜负母校培养。
在海尔工作的12年,是我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海尔是我一生的另一所大学。我很感谢海尔,正像我永远难忘母校培养一样。我想给年轻学弟学妹说的一点是,毕业时要追随自己的内心来选择,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一份工作,选我所爱,爱我所选,专注创新工作五到十年,在自己的领域内一定会必有所成,还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刚毕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头两三年,不要过份看重收入高低,你要学会延迟满足,你的收获在后面呐。
二、由“工”入“农” 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创业先锋
2013年我离开了青岛,从代表前沿和尖端技术的电子信息产业跨界进入了相对传统的农牧行业。一下子从高大上的场景进入到传统的养殖场和饲料厂,反差还是比较大的,当时我甚至认为从此我的大学所学专业几乎就用不上了。
几千年来,我们国家的养殖业从野生到家养,从散养到圈养,再到今天养殖龙头企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养殖模式,变化的是养殖规模大小,是经济效益的数量级升高,但是养殖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提升并不太显著。以猪为例,“猪粮安天下”,非洲猪瘟疫情之前我国每年出栏猪7亿头左右,猪肉是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不可或缺、排名第一的蛋白质摄入来源。但是,即使在一个中小规模的养猪场,要想知道每一头猪的体重变化,甚至要查清自己猪场所养猪的头数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给每头猪过磅称重耗时耗力,还因为应激反应,这样折腾一次一个星期光吃料不长肉。猪舍里的猪因为遗传高度相似,而且同一栏位同一批次的猪大小个头几乎一样,点来点去查不清。好多猪场老板只有到卖猪出栏的那一天才只能自己有多少头猪,养猪过程就像一个“黑匣子”。同时。养猪的从业人员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年轻人大多不想去猪场养猪,猪场面临用工难、合格工人越来越难招的窘境。能不能用高科技的手段,能不能有一个简单的办法,轻松地解决掉这些养猪的痛点,实现精准饲喂,减少人工成本,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呢?我们认为计算机IT技术发展这么多年,办公室的信息化革命已经完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以后,下一个要革命的场景一定就是工厂和牧场。这里面一定会诞生出科技的头部企业来,就像当年的intel、微软、IBM一样。
带着这份初心,我们成立了北京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当前已是人工智能养殖赛道的全球领跑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有一百多位研发人员,硕博占比60%以上,申请和拥有专利将近100项,牵头制定了20多项智能畜牧领域的团体标准。还成立了三个聚焦畜牧养殖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在美国设立了一个小龙潜行波士顿人工智能科创中心。我们先后和正大、东方希望、禾丰集团、九鼎集团、土猪一号等国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是intel、华为和百度等全球知名IT巨头和互联网科技巨头在农牧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和美国默沙东、法国安乐福、瑞典蒙特等国际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先后和中国农大、中科院、中山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小龙潜行是“2020年香港科大全球人工智能创业大赛”前三强(大疆无人机是往届的十一强),还是“IFA2020未来农业百强”企业。小龙潜行智能养殖数字解决方案还刚刚参加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主办的“2020全球农创客大赛”总决赛,从来自35个国家的172个优秀的数字农业解决方案中脱颖而出,进入12强。
我们的创业团队有三类人,也是三种基因:一类是学畜牧本行业的青年才俊,一类是学IT、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青年博士硕士,还有一类就是像我这样从工业制造领域出身的。创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把三类不同基因的人才高度融合成一体,学畜牧的要懂得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学AI的要深度了解养猪场景,这样才能在交叉创新、跨界创新的创业中取得成功。我们有一位英国留学回来的学人工智能的青年女博士,刚进猪场时被气味给熏得吐了,回去后身上猪舍的味道一周散不尽。我们那些90后的年轻的博士们,常常呆在猪场安装调试智能设备,吃、喝、住都在猪场,我特别要为他们点赞,他们很了不起。作为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之一,我立志要打造一个能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快乐工作的平台,给他们试错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向全世界展示自我、验证自我的公平的舞台。人生短暂,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聊和无用的事上。我们给公司定了一个口号:“让一切简单!”,我们的人工智能科技让养殖变得简单,我们的工作氛围也是非常的透明、简单,公司价值观就六个字“正直、信任、开放”。我希望年轻人会喜欢我们小龙潜行,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在人类养殖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智能化养殖时代留下我们的一点痕迹。公司第一个小目标就是未来两三年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一家令人尊敬的独角兽公司。现在还在砥砺前行的路上,远称不上成功。
我在500强企业工作的那十多年,更多的是职业经理人各个层面的历练和提升,而今自己出来创业,和做职业经理人是完全不同的。这几年走过来,感觉创业比你想象的还要难,九死一生,负重前行。几张行军床,我们几位创业骨干在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睡了将近两年多。而且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来解决一个垂直领域的深度场景问题,不是像说说这么简单的。我们的技术跑通和原型机早就取得了成功,2017年就发布了全球第一款基于机器视觉的猪体估重AI模型。在猪场进行产品化实证运行时,意想不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又都来了,它不一定是高深的技术难题,而是一些猪场里的生物学“小问题”。比如,苍蝇屎干扰镜头的问题、氨气浓度过高腐蚀巡视机器人电路造成停机的问题……,我们一个又一个、一遍又一遍的想尽方法来克服这些实际养殖场景的问题考验,并逐一申请了专利。“你所有吃过的苦,将照亮你前行的路”,创业对创业者来讲就是一场全面大考,考技术、考产品、考商业、考管理、考速度、考耐力和毅力……还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创业的过程本身就很美!
在科大求学时,我参加过“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和省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或许当时就在自己不安分的心里播下了一颗要创业的种子吧。我希望创业的这些点滴感悟,能够对未来的更加优秀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
三 、山高海阔 难忘母校
从2000年走出母校大门,到今天已经20年了,时光倏忽已过。这20年来每每和母校恩师、同窗校友相聚时,昔日读书求学时的一景一事都自然而然的浮上心头,一切一切都成了最美好的回忆。师生情,同学谊是人这一辈子最纯真也最值得珍惜的。
我认为大学不仅仅是学习有限的知识,更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前必需的“成年礼”,所以要敞开自己热情尽情拥抱宝贵的大学生活。它收获的是知识,更是见识,还是一种受用终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模式和为人处世的习惯。毕业这20年来,我也一直在想:建校70年来,我们这几代师生身上的“科大烙印”和“科大DNA”是什么?我的一位本家爷爷是最早一代矿院人,是已经退休的兖矿集团的资深老专家。我本人是一位中生代的科大人,从母校毕业后这么多年内,又动员了三位下一代年轻人入科大求学,我觉得我身上已经打上了终生不可磨灭的科大烙印。我总结的是:我们每一个时代科大人身上都有一种敢于担当、敢“啃”敢拼、求实创新的精神,就像那块熠熠闪光的铮铮矿石,在探索科技和创业创新的路上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从雄伟的东岳南麓和泉城无影山下,到美丽的黄海之滨的花园式山科大校区,我们的母校正在新时代下以更大格局、更开放战略谋未来大发展。山高海阔,未来可期,祝愿母校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