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问答之一:学生规则意识不强怎么办?
(学生认为规则就是束缚,苦口婆心或严厉批评都没效果,少数不遵守规则的学生导致整个班级学风不正,纪律涣散。)
学生的成长不是无目的、无意识的,而是围绕着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在父母、教师、伙伴等周围人群选择性交往中完成的一种社会性发展。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缺乏可以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特点、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工作、家庭环境四方面进行分析解决。
1.引导学生认知规则的意义---活用资源,知晓内涵
认识重要性,可以防疫工作举例,少数人的不遵守防疫规定给别人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与影响。或以情景剧呈现满地垃圾,随意说话的课堂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2.自主制定班规---把学生放在规则教育的正中央
每学期第一周作为班规制定周,全班一起制定以及学习。写出基本条目---小组主题讨论---主题规则展示与说明---学习、公示、再学习。班规制定过程中,班主任负责组织和引导,制定完成后定期组织班规巩固活动,深化学生对班规的认识与理解。
征求任课老师的意见,与任课老师知会班规的内容,运用合力使班规顺利运行。
3.临时性活动规则---链接社会,强化体验
规则教育不只局限于课堂中,参加社会实践或者研学活动,班主任要尽量提前预设好规则要求并在活动前反复强调,比如参加研学活动前,温馨提示带好雨伞、洗漱用品等,不可以懈怠刀具、贵重物品等;遵守交通规则,有序上下车,乘车不要将手或头伸出窗外;不要单独到河流等偏僻的地方玩耍,对工作人员或者司机叔叔阿姨要有礼貌,等等。这样不仅能保证活动有序、安全。还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同时也可鼓励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性活动,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举止对社会的影响,进一步思考自己应承担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如此规则便不仅局限于自身,也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内在的自觉。
4.家校“团契”,“协同”共进
我们可以通过微信群、家长论坛等方式搭建家校沟通的渠道,与家长互相督促、提醒,鼓励遵守规则的学生,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进行及时反馈与纠正。同时,提醒家长处处时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校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规则教育的强大合力。
总之,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要一以贯之,过程性评价与后续跟踪鼓励、引导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