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选择
今天阅读了一篇文章,讲述了在当代速食社会中挣扎的人们,这点引起了我的一些想法。
和“速食”这个概念相对的社会现象应该就是今年国家高度提倡的“工匠精神”了。前者是快生产快消费更新换代周期频繁,后者则是只专注一件事情把它做好做细不在乎花多少时间。
想了很久,总觉得不能说“速食”不好也不能说“工匠精神”都对,关键在于个人的取舍。
我在写公众号的时候就有这样的疑惑,因为写一篇文字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准备。看起来可能只有一两千字的文章,可能是我阅读了几万字后才提取出来的精华。
原先我的公众号打算只做图书推荐的,但是看完一本书的周期太长,而我又控制不住对一些社会热点的追逐,于是公众号的内容改变为写每日心情和大家分享。书看完了就写书评,没有看完就写一些自己有感而发的想法。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我的兴趣已经很明确了,所以关注的消息面写出文字的内容也就明确了。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又改为写我感兴趣的新闻和自己的想法。
不是我不想写图书推荐的有关文字,只是看一本书的周期实在太长,如果决定写这个内容的话那么我当初对自己许下的每天都更新公众号的承诺就相当于打白条了。
我觉得自己在公众号写作方面的疑惑正是“速食”与“工匠精神”二者矛盾的缩影。效率和产品是它们分别追求的目标,明白了个人追求的是什么也许在选择时会有所帮助。
最近我也在将现在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做对比,决定写感兴趣的新闻和想法后,我觉得自己有了新的提高。为了找到感兴趣的消息,每天的阅读量最起码在一万字以上。发现可写的兴趣点后我还会对比和研究,然后自己思考,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我个人的见解发布出来。即便这样写公众号文章对于我文笔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可是在思考能力上,我有了不小的进步。
那么基于这一点收货来说,我的选择就是正确的。不去管文笔怎样,现在打基础的时间里坚持更新公众号,养成随时思考的好习惯。等一切后步入正轨后再考虑文学性的发展。
选择永远是痛苦的,想要百分之百的完美是不可能的。就像是“速食”与“工匠精神”,两种不同的追求注定了这两个概念不能同时存在。如果一个人有工匠精神舍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一门手艺,同时这个手艺又很“速食”,那么旁观者就会对这个人的专业与否进行质疑。因为大家都明白,要做好一方面必然会舍弃另外一方面。
所以选择了一条路后最好先走下去,不是所有的投入都会立刻得到回报的,所以要告诉自己坚持一段时间。频繁的更改目标不仅难以培养好习惯,更会让个人陷入目标迷茫。所以不论你选择的是不是适合自己,先尝试一段时间,然后再计较得失。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抓住自己最想要的先攻克它才是正道。
对于某些人来说,选择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那么这里还有个小窍门,是我经常会用来应对选择问题的方法——把选项量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现在大家都在纠结是在郊区买一套房子划算还是在市里租一套房子划算。怎样用我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列出与住房的几个因素:上班方便与否、生活方便与否、周边配套设施是否齐全(商店、医院、菜市场)、生活基本费用(在本地区居住需要的花费)、学校(有小孩的还可以考虑这一点)
然后列张表格,将所有元素都列举在上面,以满分10分,1分评价最低10分评价最高,给
这几个元素打分。
注意,打分时需要完全按照自己对这个选择的看法来打分,不要将两个选择做比较打分。
然后将分数相加,看最后哪个选择的总和高,那么那个选择就是你的最优选择。
我会在比较选项很多,难以做出选择时用这个方法,这会让很多形象化的事物数值化,方便得出结论。当然,如果得出的结论无法说服你自己时,证明你脑袋里已经有一个打算了。那么就顺应你的内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