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原生家庭的陷阱,我们该如何自救?

2019-10-13  本文已影响0人  西达雅

小琪很痛苦,因为她发现,生了孩子以后的她,正慢慢变得不像自己,而更像她的妈妈,那个曾经对她大呼小叫、动不动就讽刺挖苦的妈妈。

小时候,每当被妈妈打骂,她都暗暗发誓,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温柔、理性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拥有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童年。

然而,她发现自己食言了,她对调皮捣蛋的宝宝会不耐烦,会吼骂,甚至会威胁“不要他”,会打他屁股,这让她陷入了无尽的自责。

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父辈的影子,不论是外貌,还是行为举止,十多年的养育和陪伴,某些东西已经深入骨髓,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对外界的看法、态度和行为,对于孩子也一样。

如何才能冲破原生家庭的烙印,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硬仗。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得向权威的父母发起挑战,否定他们的某些观点行为,这种挑战对于个人来说,尤其是有传统思想的儿女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它似乎给人一种背叛,又或者忘恩负义的感觉。

我们更倾向于接受父母的不合理对待,并且为他们的行为安上一个完美的理由——“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打我们骂我们都是为了我们好。”“我都是为了你”,听起来很耳熟是吧,这就是中国式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勒索”。

然而,如果我们不能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或许就会想小琪一样,在自己成为父母的时候,复制父母的言行,对自己的下一代产生伤害,让自己童年的悲剧在孩子身上重演。

《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让童年的错不再延续》一书中,法国作家塞西尔·大卫-威尔从自身经历、阅读、搜集到的案例中吸取经验,从与心理治疗师的交流中不断思考,给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新的,和原生家庭,和自己的童年和解的视角。

关注自己的童年

作者认为,被原生家庭所困的成年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学会和痛苦的童年和解,主要表现在,将自己从童年的经历中抽离除下来,保持距离,避而不谈。有人会疑惑,童年受到伤害,忘记不是更好吗?

答案是否定的,真正的和解,是以成年人的经验和情绪,重新评判自己的童年,重新理解并承认我们所经历过的痛苦,允许自己批判父母的不当言行,找到发泄的出口,以抚平旧日创伤。

自省个人的行为

自省可以说是能够时刻和童年印记划清界限的信号,就像小琪一样,发现自己行为的不妥当之处,心生内疚,从而进行检省,进一步让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

这是一个打破原生家庭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我们只有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并且纠正自己所作出的源于童年烙印的不良反应,才能够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它。 

关心我们的孩子

父母除了不断质疑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去关心孩子。然而,很多父母却无法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关心。

相信有不少父母都是一边刷手机一边看孩子的吧。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待在身边,就是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和关心。但却往往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陪伴到底有没有效果。有研究表明,当我们和孩子在一起,却不给孩子任何关注时,孩子说体验到的陪伴质量往往不高。

学会真正关心孩子,是要摒弃外界干扰,全身心地、有规律地把某短时间交给孩子。

这一点在武亦姝父亲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他能够在下班以后,关机,陪孩子读书写字,和孩子玩耍培养感情,这样的陪伴,会让孩子的人格健全,思想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让童年的错不再延续》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法,为处于教养困境中的父母提供了许多自救办法——和原生家庭和解、自省甚至质疑自己的下意识反应、发现更好的教育模式等等。

改变很难,但更难的是不去改变,让我们童年的苦楚在这一代终止,打破原生家庭的恶性循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