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叹息:谁会记录你的生活?
![](https://img.haomeiwen.com/i761655/b61fda96e4d749c6.jpeg)
我忍不住问自己:难道说我的人生就是每天在这家公司里给不认识的人们沏茶倒水、准备资料、干各种杂活吗?风太的那本本子上记录的那平淡无奇的每一天,将永远持续下去吗?
……这几行草草的文字就是我的一天。前半部分还是我瞎编的,只有剩下的那部分是我的一天。我的每一天就这几行字的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如此延续下去的。
———摘自《温柔的叹息》
被风太闯入生活,并记录下自己每天的生活轨迹后,江藤圆才得知自己的生活不过是“复制、粘贴”的模式。
江藤圆与绝大多数的孩子一样,打小规规矩矩,有模有样,乖乖巧巧地长大、读书、工作,家长也好,自己也罢,好像非常满足这样平淡的人生轨迹。在高中时,还会写写日记,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等到年末时翻看厚厚的一本日记会觉得“激动”或“兴奋”;而工作了,成为忙忙碌碌的一个上班族,生活被定格,日复一日单调的重复着。哪怕心血来潮,记录下来,也会发现周边的一切是如此苍白无力,哪里会有什么事情值得“激动”呢?
你是否也在日复一日的以工作、吃饭、聊天、睡觉或是别的什么词汇,“复制、粘贴”着自己的生活?如果突然有一天,有一个人闯入你的世界,他记录下你每天的工作与生活,等你去翻看他的记录时,你竟发现,你的生活是如此的单调,每一天,不过是对昨天的复制,粘贴,复制,粘贴,如此循环反复而已,不知道你心里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你会不会去想:现在的你和过去的你,明天的你别无二致,而昨天的你,今天的你和明天的你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风太的日记本里,除了江藤圆,到底还有多少个不一样,却又那么相似的人。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里写道:“多数人本质上只活到二十到三十岁,这个年龄层一过,他们就成了自己的影子,余生也只是在模仿自己的过程中度过,并且以一天比一天更机械更离谱的方式,重复他们以前说过的、做过的、爱过的人和事!”如果可以每天做着喜欢的事,见到喜欢的人,过着喜欢的生活倒也蛮不错。可是,会有多少人以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方式,机械重复,脱腔走板。而这样的重复,只是因为“现实”的逼迫。
习惯了国内主流作家的文字,贾平凹、莫言、王朔等等,他们写作的主题,有乡村、变革、时代、战争……总是在大的时代背景下,讲述宏伟壮观、理直气壮的故事。而《温柔的叹息》中,没有晦涩的词汇,没有跌宕的情节,会恬淡到读到版权信息页才发觉故事讲完了。从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到青山七惠,读许多日本作家的小说,就如同是看一部波澜不惊的电影,从清风徐来开头,到水波不惊结束,总以为某个平静的画面后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但却就这样淡淡的完结,留给读者很多去想作者要表达什么。
《温柔的叹息》中,弥漫始终的是淡淡的生活气息,而这样的生活气息与现代繁忙的气息融合的恰到好处。青山七惠用轻轻的笔墨,写出了现代生活的清新,文艺感:“一走近那个熟悉的角落,她就抬头去看天空,隔着小路尽头的小诊所院子里的那棵橡树,仰望那轮明月。她觉得树叶的翠绿色和天空的藏蓝色很美。这不变的风景至今已看过多少回了?今后的路途肯定还会这样弯弯曲曲的无尽延伸吧。”
就在这样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的文字间,青山让匆匆忙忙的人慢下来,思考一下:我们会不会在每天路过的转角处,抬头望一望那翠绿色的树叶与藏蓝色的天空,我们有多久没有发觉路途上的美景了?
倘然有一天,有个人要帮你记录你的生活,你会有多少故事可以讲述呢?
哪怕没有谁帮你记录你的生活,但也不妨碍你试着去改变什么,即便每天问一问自己:今天过的和昨天一样吗?明天会不会更愉快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