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写作变现之路写作这事儿

关于写作中心思想的第二次解构

2019-07-27  本文已影响212人  人鱼薇沫
关于写作中心思想的第二次解构

昨天在寻虎纯文学老师的课堂上课。

听到他说,美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又叫我们去探索。

这一个“探索”两字,忽然敲开了我的心扉。

今晨在半梦半醒之中有个声音问:这个探索是向外探索还是向内探索?

向外探索不必说了,我们只要去看书去学习去实践就可以了,那么向内探索,我们探索什么呢?

这个声音告诉说: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内在。

由此我又想到,那我们的内心,原来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所写的文章,对应着我们的内心吗?

细思极恐,我惊出一身的白毛汗了。

因为我写了这么多年的文章,没有一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想法。

就连自嗨都伪装成一个心目中完美的人设。

除了最近写过的一些分享写作知识的文章,其他所写的文章都只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没有真正的喜怒哀乐。

比如写一篇言情小说,我所鼓吹的都是美好的,两个人心心相惜,相亲相爱,以自己最美好的姿态去面对对方。

但这是真实的吗?所有的人都知道它只是海市蜃楼,真正的爱情,充满了柴米油盐的世俗味儿,也充满了各种算计后的博弈论,根本就不是想象中这个样子的。

所以说写的是垃圾,是取悦自己取悦别人,最后谁也没能取悦的废字。

而我对于文章的心得,写起来就一气呵成,很多地方只要语法修改一下便好,因为那才是我真正流淌出来的思想。

关于写作中心思想的第二次解构

读纳兰的词,字字含血,带着泪,大家都会被感动,那也是他真实的从心底流出来。

《浣溪沙》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现代我们所有人都像卡夫卡所写的《套中人》一样,在这个世俗的社会生长,我们要学会礼貌,礼仪,规则,制度等等诸如此类。

已经把我们真实天然的心性桎梏的失去了光泽,我们还要去学那种套路的文章,再给自己套路一次,让自己那颗真心深深深深的隐藏起来。

正如在深井之中望着那一丁点儿的天空,还埋怨自己写不出好的文章吗?

这里我又想到了村上春树非常喜欢写深井,不知他所谓的深井,和我所发现的这个深井意义相同吗?

好多时候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极其丰富的宝藏。

为什么这样说?切听我往下说。

一朵花开,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有时是拂过水面像羽毛一样的轻盈;有时是生命力旺盛,给我们以震撼;或是应该期待它结果的那一瞬间,带给我们的甜香;还是我们慨叹它如此美好的生命却又短暂。

这都是我们内心最天然、最朴实、最自然、最直接的感受。

为什么许多孩童写的诗,我们读起来是那么的容易引起共鸣,孩子们的语言不经修饰,并没有技巧啊!

比如日本早逝的女作家,金子美玲。

关于写作中心思想的第二次解构
我、小鸟和铃铛
我伸展双臂,
也不能在天空飞翔,
会飞的小鸟却不能像我
在地上快快地奔跑。
我摇晃身体,
也摇不出好听的声响,
会响的铃铛却不能像我
会唱好多好多的歌。
铃铛、小鸟、还有我,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露珠
对谁都不要说,好吗?
清晨庭院的角落里,
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
万一这件事说出去
传到蜜蜂的耳朵里,
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
飞回去还蜂蜜的。

女孩子
女孩子家就是
不爬树不捣乱才像话。
要是骑了竹马就是疯丫头,
要是玩转陀螺就是大傻瓜。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
这一样样的,我都挨过骂。

实在是太美的诗了,忍不住一下分享了三首。

那诗是极美极简单,没有任何技巧,也没有任何的象徽,也不隐晦,就是纯粹而自然的写出了自己心底的感受,前提是要准确表达,准确传递感情。

初入写作大门的小白,我们并不能准确的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便是我们与大神文豪之间的巨大差别。

因为最核心思想无法理解的鸿沟,使我们匆匆读罢明著,却象喝了白开水,除了一堆莫名其妙的怪诞语句,没收获什么营养。

再来读,我会去找那些震动我心的词句,到底想传达什么样的思想,这组词为什么就可以传达?它内在的精神力是什么?作者写书的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事?他写的对吗?如果是你,如何表达?最重要的是,他用词精准吗?

后悔以前没悟到这一点,白读了这么多年的书了。


怎么能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呢?

目前我只是悟到一件振撼我心的规则。

我把这个规则分享给大家。

我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于三种“我”每一种对自身的影响都极大。

第一种是“自我”,也就是受教化的我们,比如说像卡夫卡《套中人》中展示的,经过雕琢,经过社会的洗礼,经过很多变故所产生的一个事故的“我”。

她会在平常熟悉的生活中,以最恰当的姿态出现,帮助我们应对一切事物,保持在这个社会中正常运转。

当然她应该也算是一个最憋屈的我吧,因为她是假的,她所做的很多并非心中想愿。

现下很多文章也是写这个“我”,比如,再次教你规矩,再次给你洗脑作者的观念,再次刷新三观。

反复强调各种不同的规则。

哈哈,我也在讲规则,如果你其他两个“我”强大,也可以反驳我。


第二种“我”,是“小我”,也可以叫它为魔。

她每天在你身边说三道四,啰里八嗦,思想极其丰富。

但是她传播的是负能量,她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吞噬负能量来壮大,证明存在。

切看那些牢骚满腹,脾气暴躁的人,是不是会越来越严重的。

这个“我”其实也挺有趣,她为了达到自己传播负能量的目的,会把你眼里所看到的一切都丑化,经过丑化的一些思想,如果能用文字来表达出来,也是非常有趣有意思的。

比如说《洛丽塔》的作者,整本书中,除了他的小情人以外,其他人都被他描写成了类似于喷火恐龙之类的怪兽。

就连善良的洛丽塔的妈妈,还有一个和他同病相怜的牙医,都统统被他描写成了又蠢又笨的人,整个世界在他眼里都是变形的,当然,他是神经有问题,”小我“极其突出的异端。

这都是透过“小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

如果你能利用好这个魔,把她想看到的世界,用词语准确详尽的表达出来,也能写出象《洛丽塔》那样的作品(我指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它的那种意识流)。


下面再来说第三种“我”,就是“本我”。也可以叫佛性。

我们出生时自带的那种天性,自然、善解人意、慈悲怜悯。

当然它也有两面,它也包含了孤高清冷、睥睨天下、唯我独尊、自负、清高。

见到比自己高明的人就仰视,见到低于自己的人就鄙视。

但她最可贵的地方是有初生婴儿般清澈的眼睛和喜乐,她洞悉这世上一切真与假,虚与实,美与丑,只是她一般都是蛰伏着的,隐藏的很深很深,你学的套路越多,她藏的就越深。

当你看到非常好的文章,觉得欢喜的文章能引发你的共鸣,听到美好的歌曲,想要流泪,那时候“本我”就出现了。

还有写文章时,真性流露,不克制,不在乎外在的礼教及一切影响真实表达时,她也出现了。

她只忠于真实,真实不一定全是美好的,也包含疼苦和恨。

以上的三个”我“,是我自己杜撰出来的,没有经过任何考证,千万不要乱引用,如果觉得真是那么回事,可以去查阅佛经或其他心理书,我只谈自己的写作心得,没有宗教信仰。

如果大家不认可,就当我在写玄幻小说,只要能帮到你就足够了。

但是为什么要说这三个“我”呢?

如果你能把这三个“我”厘清,而且能自如地调用这三个我,那你在社会,在写作,在工作方面也会游刃有余,控制情绪也会有迹可循了。

尤其是写作方面,你去深深的发觉“本我“,让她去散发人性的光辉,让她去学会审美,让她去明辩什么风格才是最适合你的。

发现”我“之后下一步要做到的就是把内在与外在连接起来,用最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展现给大家,也就是说能充分的把我的思想让大家领会。

不写那种混账套路的,别人看不懂似是而非的文章。

那不是你的东西,只不过是别人嘴里嚼过的口香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