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征三苗”新释——一个关于中国上古史还原的重大问题
文/周行易
“禹征三苗”并非不同族属之间的战争,而只是虞夏统治者对地方势力的巡狩,是以文德或“神治”手段而非用武力平息因气候反常、连年灾荒引发的三苗骚乱。
将“禹征三苗”想当然地释为大禹率兵从北方攻打南方三苗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与诸文献所载亦不相符。这是有关中国上古史还原的一个重大问题,不能再以讹传讹下去了,有必要提出来重新讨论。
一、关于“禹征三苗”,诸文献并未言其发生了流血战争,而只是说以文德教化即采用“化干戈为玉帛”的方式进行平服。如:
《尚书·大禹谟》载:大禹奉舜命征三苗,在三苗“逆命”相持一月之久的情况下,最后还是采取“诞敷文徳,舞干羽于两阶”来安定三苗,末见大规模战争发生。
《吕氏春秋》载:“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徳可也。’行徳三年而三苗服。”也未见发生了战争。
《韩诗外传》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请伐之。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而有苗氏请服。”
《韩非子·五蠹》亦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以上两段材料说的都是以文教而非用武攻平服三苗。
《随巢子》载:“三苗大乱,天命殛之。夏后受命于元宫。大神人面鸟身,降而辅之。司禄益食而民不饥,司金益富而国家实,司命益年而民不夭,禹乃克三苗而神民不违。”这段材料说的也是神治而非战争。
“禹征三苗”详见《墨子·非攻下》二、将“禹征三苗”错释为对三苗的战争,是因为对《墨子·非攻下》有关记载的误读,错误地理解了原文“征”“乱”“搤矢”“师”等关键字词的原意。其实,这个记载全文都是说的禹以神治手段安定三苗,与兵戎相见的战争毫不相干。
下面我逐句释读,以正以前之谬解(原文置于【】内,以便区别)。
《墨子·非攻下》:
【昔者三苗大乱,】
乱:指骚乱、动荡。请注意后文之“乱”与此不同。
【天命殛之。】
天命:此当指自然灾难。
殛:诛,惩罚。
此二句是总述,即总言三苗大乱是由气候反常造成的自然灾害引起的,是说因天命殛之,故而引发三苗社会动荡。原将此二句解释为三苗大乱,故而老天爷降灾惩罚它是有违原意的。
【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振:通震,意为震惊。
以上几句是分述三苗大乱的原因,详细介绍引起三苗大乱的一系列气候反常现象和灾难性事件。“民乃大振”是对“昔者三苗大乱”的呼应。
【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高阳:指颛顼帝。
命:授命。后当掉了“禹于”二字(参见上所引《随巢子》)。全句意为高阳在玄宫授命给禹。
瑞:指玉制符信。
令:吉祥。
瑞令即指“玉制祥符”。
征:巡狩。
“以征有苗”的“征”这里当作“巡狩”解。既然是持“瑞令”出征,便应不是去进行血腥战争。这样释“征”才合乎上下文意。“征”本有“行”“巡狩”义。《尔雅》:“征,行也。”《左传·襄公十三年》:“先王卜征五年。《注》:谓巡狩征行。”《尚书·仲虺之诰》:“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这里所说的商汤之征,便当作巡狩解,不然,哪有西夷北狄争先恐后盼着被讨伐的呢?
【四电诱祇】
电:应为“申”之误,“申”为“神”的初文。四电之“电”,历来所释未通,当作“神”解。《说文》释申:“神也。”甲骨文“神”作“申”。“四电”即“四神”。此于文献有征,参见王辉先生《古文字通假字典》第687页举例。
诱:引,劝导。
祗:安也。
《诗经·小雅·何人斯》:“壹者之来,俾我祇也。”汉·郑玄·笺:“一者之来见我,我则知之,是使我心安也。”
“四神诱祗”便是说禹利用宗教力量去劝安三苗。
【有神人面鸟身,若瑾以侍。】
若:通掿。若,持也。
瑾:美玉。即上文所言之瑞令。
侍:陪同。
此句言有一个戴傩面、着羽衣的通神之巫陪在大禹身旁等其发令。
【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
搤:《广韵》:“持也。”
矢:通施。施布也。如《诗·大雅》:“矢其文德”之“矢”,便读作“施”或“布”。这里的“搤矢”之“矢”义同。
过去将这个“矢”释作“箭”是完全错误的。这样释于句意就不通了。“搤矢有苗之祥”的意思是“持布给三苗吉祥。”即通过神巫作法,用禹从玄宫带来的“玉制祥符”为三苗消灾降福。
师:《尔雅·释诂》:“众也。”《释言》:“人也。”
这个“师”当释作“人”。过去释“苗师”为“三苗军队”大错特错。这个“师”如作“军队”解于上下文意完全不通。文中所谓三苗大乱,是由异常天气带来的灾难引起的,三苗其时民不聊生,有何财力来组建军队?且上文也并未言及三苗军队,怎么会突然冒出三苗军队来呢?
乱:治也。《尔雅·释诂》:“乱,治也。”《说文》:“治之也。”《玉篇》:“理也。”《尚书·臯陶谟》:“乱而敬。”《孔传》:“有治而能敬谨。”
这个“乱”与上文那个“乱”的意思是相反的。过去将这个“乱”释作“混乱”亦错。此“乱”应释作“治”才对。不然,上下文意就完全断了。“乱”有“治、乱”正反二义。乱的本义即治理丝。
通过这样疏通后,“搤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的原意就很清楚了,这两句是说:“持布给三苗吉祥,苗人得以大治。”不然,这个“有苗之祥”就不好解释。如果把“矢”释作“箭”,就变成了“持箭射杀三苗的吉祥”,这不仅在文意上不通,与帝授“瑞令”安抚三苗的方针也是相违的,与上文禹未带一兵一卒,只有“四神”和“人面鸟身”的神巫相随前往三苗的叙述也相矛盾。
【后乃遂几。】
遂:实现。
几:通机。当指玄宫“瑞令”所寓之天意。
此句呼应上文持“瑞令”巡狩三苗之目的,意为随后才实现了“天意”,达到了用“瑞令”安定三苗的预期目标。
大禹磨为山川,别物上下。【禹既已克有三苗焉,】
克:收服,平定。
有:拥有。
此句意为禹因稳定了三苗人心而获得三苗拥戴,实际上是说禹借此次巡狩掌控了三苗。此句乃下面另一段文字记述的转折之词,引领下文。
【磨为山川,别物上下。】
磨:转也。磨有旋转义,如《天文志》:“如蚁旋磨。”磨此当作随即解。
为:治也,理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另“为政”之“为”亦即“治理”义。
别:区别,区分。
上下:等级。
此二句紧接上面“禹既已克有三苗焉”句的语气,言禹撑控三苗后,随即开始治理因洪水毁坏的三苗家园,帮助其恢复农业生产,并区分三苗现有农作物类别等级以制定新的赋税制度。
【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
卿:此指司天时之官。
大极:即太极。此指测日影观象授时之圭表。
静:平静,安定。
这三句是说禹安排司天时之官重建因气候反常而紊乱了的观象授时历法系统以指导农耕,于是天时与人事不再产生混乱,天下重归于安定。
【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
此句是全文的总结。总言所谓“禹征三苗”的真相,是以神治定三苗而非以武力镇压三苗。
我对《墨子·非攻下》所载“禹征三苗”文字作如上解释,与前面举的其他典籍所载“禹征三苗”是用“德治”而非以武力征服的记述是相统一的。
这个释读不存在多种解释的问题。只要尊重原作文意,稍有古汉语基础的人都会作出我这样的释读。
由此可见,原来之误读并非不懂而误读,而是囿于某些成见而故意误读。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允许的。希望治上古史者今后在引用“禹征三苗”这则文献时,慎思之而明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