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26 | 叙事欲望:提升教学效果的神奇钥匙
今天继续阅读《认识天性》,学习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叙事欲望”原理。
(一)什么是“叙事欲望”?
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意外发生时,我们会寻求合理的解释,以安抚被打破内心认知秩序带来的不适感,而且这种期望厘清事情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有一项研究是先让参与者以为研究人员要考查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解决变位词问题的能力。测验的同时会播放一段电话录音,干扰参与者的注意力。部分参与者只听一方通话内容,其他参与者则能听到通话双方的完整交流。参与者们努力排除电话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和变位词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研究的主题其实是那通电话会如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结果显示,只听一方通话要比听双方通话更能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些只听到部分通话内容的人,过后能更好地回忆起无意间听到的通话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那些只听一方通话的人拼命强迫自己推测没听到的那部分通话内容,好拼凑出一段完整的叙事。我们认为,这项研究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公共场合用手机打电话会特别遭人厌烦——因为别人听到的都是单方的通话。同时它也证明,人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在我们想给自己的生活一个理性解释的时候,随机与模糊这两者导致的不适感也会跳出来捣乱。我们拼命想把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组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用它来解释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遭遇的事情,以及我们做出的选择。每人都有一套不同的叙事,其中很多线索源于我们作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化与经验,也有很多不同的线索是用来解释个人经历中的奇怪事件的。所有这些经验都会影响人对当下情况的想法,生成自己觉得合理的叙事:为什么在我之前,家里没出过大学生,为什么我父亲的生意不赚钱,为什么我不想在企业里上班,为什么我从未想过为自己打工。我们喜欢的都是那些可以完美解释自身情绪的叙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叙事与记忆结成了一体。我们刻意地组织自己的记忆,让这些记忆更容易被记住。叙事提供的不仅仅是含义,还提供了一种意识框架,好让我们把含义灌输到今后的经历与信息中,从而有效地塑造新记忆,来适应我们已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那么,这种以生具来的叙事欲望,对改进教学有没有帮助呢?
(二)“叙事欲望”对改进教学有什么用?
我认为是有的,既然大脑喜欢叙事,对符合叙事逻辑的学习内容更容易接受,那么我们就要大大地利用这项本能来改进教学。
例如,老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叙事性的教学活动,如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用叙事的方式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我们的政治课上,几乎每一节新课的教学,都是以一个故事贯穿整节课。最近上的一节课是“法治政府”,我们用的故事是浙江交警姚辉在街头的一段临场演讲开场,籍由这个演讲的视频,盘点了交警在生活中的作用,由此提炼“政府的作用”知识点;讨论了“为什么姚辉交警要力劝群众带安全帽”,由此提炼了“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原则”;回顾了引起这场演讲的起因是群众对“骑行不戴安全帽罚款20元”的质疑,讨论从中提到的启示,由此提炼了“依法行政的要求”。
人类对叙事的欲望是一种强大的教育资源。通过构建叙事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情境模拟、利用叙事性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叙事性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未来,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人类的叙事欲望,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