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的散文|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明文第一,实至名归
归有光的散文|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明文第一,实至名归
文:枯木
明代文学成就,比较公认的是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除《红楼梦》以外都产自明代。其实四大名著源自明代“四大奇书”,最早是冯梦龙提出的,除前三部外还有《金瓶梅》,后来由于书中多淫词而被《红楼梦》所替代,然而《金瓶梅》的艺术成就不可抹杀。
明代除了“四大奇书”,还有“三言两拍”等小说风靡民间,迄今依然热销,可以说明代是小说创作的高潮时期。相比小说,明代戏曲延续了元代杂剧辉煌,北剧向南发展,出现南戏。明代诗词则逐渐衰微,数量虽多,鲜有艺术造诣高超的诗词大家。明代的散文,却出现突破性的成就,虽然没有唐宋八大家那样的杰出散文家,然而,却在小品散文上独辟蹊径,成为明代文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明代散文,前期比较有成就的当为由元入明的作家,比如宋濂、刘基等,历经战乱,关心民瘼,散文辛辣嘲讽,思想深刻,揭露社会弊端。后来则是“台阁体”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言之无物。再后来虽然有“前七子”和“后七子”等散文家力图变革,“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奈何才气有限,迂腐平庸,文章佶屈聱牙,矫揉造作,内容一样是贫乏单薄,了无新意。
而就在明朝中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博采唐宋诸家之长,变严肃的“文以载道”之风,纳入日常琐事,密切联系生活,拓宽了散文题材。其文短小精悍,简洁生动,即事抒情,感情真挚,质朴自然,悱恻动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因而被誉为“明文第一”。这就是世称“震川先生”的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
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昆山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7年1月),一生命运多舛,仕宦困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六十岁才中进士,历任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等职,隆庆五年(1571年)病逝,年六十六。
归有光出生在家道中落的世族,母亲早逝,父亲是个穷学生,不事经营,以至于家境急遽败落。正是这种困境,使得年幼的归有光过早地懂得了人间艰辛,开始发奋攻读,《明史·列传·卷一百七十五·归有光传》:“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
然而命运和归有光开了玩笑,“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乡试,八上春官不第。”,以至于三十四岁才中举,八次参加会试都落第,蹉跎了26年,期间丧子丧妻,备受摧折,其中艰辛难以描摹。然而归有光安贫乐道,专心读书,开门受徒,“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名声远播,世称震川先生。
归有光师法唐宋古文,反对当时流行的浮饰堆砌、摹古拟古的风气。当时“后七子”中王世贞为“文坛盟主”,虽然比归有光小二十岁,然而二十二岁中进士,少年得志,海内翘楚,声势煊赫。归有光痛斥:“今世乃惟追章琢句,模拟剽窃,淫哇浮艳之为工,而不知其所为。”(《沈次谷先生诗序》),并斥责王士祯等为“妄庸巨子”。
王世贞听到批评自己“妄庸”后说:“妄则有之,庸则未敢闻命。”,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未有妄而不庸者也。”(《列朝诗集小传·震川先生归有光》)。到了晚年,王世贞自己反思,却是感到雕饰过甚,在《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辞……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并且最后感叹道:“千载有公,继韩(愈)、欧阳(修)。余岂异趋,久而自伤。”,意思是“我和您难道不是相同师法古文吗?只是时间长了才知道自己差距很远,因而为自己感到伤悲。”,可见王世贞晚年对归有光是拜服得五体投地。
而“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徐文长,比归有光小十五岁,多才多艺,恃才傲物,在书画、诗文、戏剧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同样被归有光所折服。据说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绪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可是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姗姗来迟。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绪大绶命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归震川年谱》)。
归有光名扬四海,并非其文采斐然,而在于其文的真情实感流露和简洁朴素之风。他认为“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圣人者,能尽天下之至情者也。”,故而在继承韩愈、欧阳修等之文风基础上,拓宽散文题材,把生活琐事引入到以往严肃的“文以载道”中来,并且不事雕饰,行文简洁自然,情真意切,以至于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评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大家都读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收录在中学课本里面的一篇珍品散文,描述百年老屋“项脊轩”的几经兴废,归有光并没有像其他古文那样讲大道理,而是从琐事着手,言简意赅,极富人情味。比如其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寥寥数语就把父母关心子女和子女思念父母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而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言语已至,意犹未尽,思念妻子之情跃然纸上,睹物思人,感人肺腑,令人读之不由唏嘘。
而《寒花葬志》,则是归有光为夭殇婢妾寒花而作的悼文:“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墟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全文仅仅112字,言简意赅,凝练隽永,犹如绘画写生,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寒花的外貌神情,清丽娟秀,天真淘气,形神具备。最后则用一句“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把二十岁就夭殇的寒花凄惨离世作为转折结尾,悲戚之情溢于言表,对比强烈,极具艺术感染力,令人心生恻隐。
归有光的《女如兰圹志》:“须浦先茔之北,累累者,故诸殇冢也。坎方封有新土者,吾女如兰也。死而埋之者,嘉靖乙未中秋日也。女生逾周,能呼余矣。呜呼!母微,而生之又艰。余以其有母也,弗甚加抚,临死,乃一抱焉。天果知其如是,而生之奚为也?”,仅仅84字,怜女夭折,悔恨悲凄,责问苍天,为何夺取人间亲情?令人心酸。
而其他散文,诸如《女二二圹志》中的“及予出门,二二尚跃入予怀中也。”刻画夭折女儿生前形态。《先妣事略》中的“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描写小儿不知母逝茫然哭泣之情。《祭外姑文》记述妻子病危:“闻户外风淅淅,曰:‘天寒,风且作,吾母其不能来乎?吾其不能待乎?’呜呼!颠危困顿,临死垂绝之时,母子之情何如也!”等等,这些片段都让人记忆犹新,过目难忘,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类似的小品散文还有很多,尤其是描写亲情的散文,震川先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以一两件小事来刻画人物形象,进一步衬托亲情。平凡琐事,方表思念之极;生离死散,顿显感情至深。凝练隽永,含蓄折转,简洁生动,朴素自然,以至于黄宗羲在《张节母叶孺人墓志铭》中评价:“予读震川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往今来,事无巨细,为此可歌可泣精神,长留天壤。”。
数明代文章,以震川先生归有光的小品散文,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众望所致,实至名归。正如钱谦益在《题归太仆文集》中称赞道:“以熙甫追配唐、宋八大家,其于介甫、子繇,殆有过之无不及也。士生于斯世,尚能知宋、元大家之文,可以与两汉同流,不为俗学所澌灭,熙甫之功,岂不伟哉!”。
2020/3/12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