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二十四章
【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
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实践、忠诚、信实。
夫子认为,教育理念最基础、最先要教的,有四样东西:文、行、忠、信。
什么叫“文”呢?典籍辞义谓之文。就是经典里的文辞、义理、思路叫文。也就是我们要学经典。
文的功用是什么呢?以文发其蒙。
为什么是要以文来启蒙,学经典来启蒙,而不是学别的呢?
当师长父母的,无非希望孩子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快乐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但关键是和谁学,那就得看谁的生命状态最圆满、最快乐。
而经典,正是许多圣人他们得到快乐的途径方法,他们学习经验的报告,他们生命提升的轨迹。
所以凡举我们一生要面对的任何境界,都可以在这些经典里面找到方法、观点、下手处,所以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不论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说从夫妇之道,到君子之道,到圣人之道,从明明德,到亲民,到止于至善,所有想要的快乐,经典都会有系统、有逻辑地跟我们分享,重点是我们要愿意去亲近它。
学了许多道理之后,这些经书的道理需要把它做出来的。
所以第二样——行。
什么叫“行”呢?就是孝、悌、恭、睦谓之行。行,就是行为,经典里所说的道理,需要把它落实在行为上,像孝的行为、悌的行为、恭的行为、睦的行为
这些行有什么功效呢?可以积其德,学了之后通过力行修德,把这些经书的道理,变成我真正拥有的德行。
第三叫“忠”。
“为人臣则忠”,或者我们说“为人谋而不忠乎?”
这个忠有什么功效呢?忠以立其节。立其节,“节”,指的是一个人的节操,他要靠“忠”这个字,才能够把节操立得起来。
所以“为人谋而不忠乎?”
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修养,有节操,不是看他在顺境的时候,也不是看他讲的满口道理,
而是他在面对人的时候,面对境界,有可能是在逆境中,有可能在利益冲突,有可能是在挑战他的习惯的时候,是不是还愿意多去为别人考虑一点点,多去为别人想一点点,
这样子练着练着,是不是到最后可以为一切的人去着想,慢慢的练就君子的这种胸怀跟品德。
第四个“信“,什么叫信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它有一个功用,就是以全其终。
我们从前面文、行、忠这一路上下来的,所学所行,通通能够在我身心里面,终生不变,贯彻到底,这叫信。
信,对外来讲,叫信用;对内来讲,叫信念。 如何坚持到底呢?从前面所学这些理想信念,真正在实践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更多时候,必须要跟自己对话,必须要问问我自己:
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我为什么要去孝顺?
我为什么要当君子?
我是做给别人看的、还是做给自己看的?
经过这样的一番淬炼,最后,我从经典里面学到的这个德行,就会在我身心里面慢慢慢慢变成我心的本身,我的心绪就成为这个德行的本身。
文和行,讲的就是好学的态度;
忠跟信,讲的是他品德的根本,
这样两样东西把它合起来,也就是文行忠信。
文行忠信,才能够真正培育出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