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从结束学着开始。
梁实秋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
在我们的文化中,太避讳谈死亡了,我们喜欢讨口彩,喜欢喜庆,就连死亡这个词,在生活中都是避讳使用的,这也是民族文化的可爱之处吧。
但若是多一些对死亡的思考,其实能帮助我们想明白很多事情,多想点,有些心态就不慌不忙了,人也不会浑浑噩噩,你能知道哪个年龄该去体会些什么。
你能知道,人一晃几十年,总该干点什么出来。让你在转瞬即逝中留下一抹印记。
但是想多了,又觉得很多事情迫在眉睫了,再不去做,这些事可能和你就没有联系了。再好,都是别人的。
生命是必然走向死亡。
生命的延续有两种方式,一是繁衍后代,二是追求永生。
永生是刻在人类所有文明甚至所有个体基因中的最高追求。但是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夙愿。它的存在,好像只是为了印证我们无法做到。
这不是一个幼稚的话题,古今以来的人,但凡有了些权势,就开始追求生命不息。从古代的炼丹求药,以至今天世界上的顶尖富豪们,任然还在花大价钱研究基因密码。
他们每年花大量的钱投资各类医疗公司,比如美国的人类长寿公司,圣杯公司等。以及基因编码,脑机接口,端粒体等前沿项目研究。
谷歌创始人的拉里佩奇,每天吃大量的维生素,因为他认为这个能让他坚持活到“人类数字化永生”
也就是说,长生不死这个梦,人类还在认真的做,并且会一直做下去。
但话说回来,至今为止,人类越努力,越发现这个目标的遥远。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且短暂的。甚至短暂到学不会珍惜今天。
二、学着从结局往前思考。
死亡的话题,显得太过悲观。但悲观是无意义的。如此重要的现象,总得教会点我们什么。
恍惚记得小学老师在课堂上的感叹,大概是说小孩子最奢侈的事就是有巨量的时间,人若从生命的最后一刻往前活,就知道年轻时的每一天都万分珍贵。
从死亡的视角来看待生活,从结束理解开始,从完结思考过程,学会“向死而生”。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精彩。
但是有些节点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是必然事件。
比如上学,比如考大学,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然后毕业就业,结婚生子,有自己的家庭,事业的成熟,足够的经济能力,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儿的照顾等等。
这些是在整个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有多少人会客观的去做好面对的准备,这些就是能理解向死而生这个哲理的人。
知道自己要考好大学,就在读书时候努力,知道自己需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就提前铺垫事业。
这是一种对结果客观思考的能力,这既是道理上说着简单的因果,又是生活中难见到的方式。
大多数的人,在二十多岁时明白了要好好读书,三十多岁时出学校后要有好的工作态度,四十多岁才有能力照顾家庭,五十多岁才知道得孝敬父母。
三十多岁,才勉强能解决二十多岁该解决的问题,是不会思考结果的人。
所有的过程都开始在结果之后,是注定了悲哀的。
愿事事水到渠成,在离开之时无悔无惧。
向死而生,万事心中有数,手中有备,眼中无悔。
李宽奇
2021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