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谈哲思读书

漫谈李广的射术

2019-05-26  本文已影响4人  老罗侃史

在李广一生中,有两个标签最具有代表性,其中一个就是他射术超群、百发百中。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多次在一些事件中描写李广“能射”,可以说是以“射”字贯穿传记全篇。

在司马迁的描写之下,神箭手简直成为了李广的代名词,比如施耐庵就将《水浒传》里的神箭手花荣称之为“小李广”。

因此,我们谈论李广,“射”字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字眼。也正是因为这个“射”字,起到好处的给我们呈现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李广。

据史记记载,李广出生于将门之家,是秦代名将李信的后人,受家庭的熏陶,李广从小就跟从先辈学习射箭。李广20岁的时候,匈奴入侵萧关,广以“良家子”身份从军击匈奴。

李广从军后在萧关抗击匈奴,因“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这是他第一次上战场,就以高超的射术,射杀和俘虏很多额敌人,开始展现他在射术方面的超群天分。这是文中李广的“第一射”,讲的是他作为士兵时唯一的事迹。

或许是因为这次在战场中的优异表现,李广被汉文帝提拔任命为“汉中郎”,也就是皇帝身边的侍卫,秩比八百石,官职虽不大,但因为是皇帝身边的人,可以说是前途远大。后来,李广又担任过陇西都尉和多个边郡的太守等职务。

李广任上郡太守期间,某日一位官员带着几十名骑兵外出,途中遇到三名匈奴神箭手,双方打了一场遭遇战。不幸的是,这几十名骑兵皆被匈奴人射死,唯这名官员幸免,但估计匈奴人的马也被汉军射死了,因此只能“亡马步行”。

这名官员逃回大本营后向李广报告了这件事情,于是李广带着一百多名骑兵尾随追击,追了几十里终于接近了敌人,于是“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是文中李广的“第二射”。这一次,他射死的不是一般的匈奴士兵,而是匈奴中的“射雕者”,即匈奴中的神箭手。司马迁用这样一个故事,进而更加凸显李广射术之高明,颇像电影《兵临城下》中苏德两个王牌狙击手较量的故事情节。

但是这件事情还没结束,在李广准备返回大本营的时候,突然遭遇了匈奴大军两千余人,力量对比为1:20。这时候,逃跑是来不及了,李广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决定唱一出“草原上的空城计”,使敌人误以为汉军有埋伏,以迷惑敌人,使敌人不敢进攻,等拖到天黑后再乘机撤退。

于是他果断令大家下马解鞍,以“用坚其意”。这时匈奴一名白马将前来试探,李广亲自上马,“与十余骑奔射白马将”。这是文中李广的“第三射”。

射“白马将”考验的是李广重压之下的表现,如果他心理素质不过关而射不中对方,那很可能会露出马脚,拿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估计会泡汤。

就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唱空城计时抚琴一曲,如果曲调弹的乱,必然引起司马懿的怀疑,估计诸葛亮的小命就难保了。

但是李广顶住了压力,成功的射死了前来挑衅的匈奴“白马将”,以致“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即引去”,自己的部队也得以全身而退。

李广最惊险的一次遭遇,应该是在公元前129年的一天。这一次,时年57岁的李广以卫尉的身份担任将军,与卫青、公孙敖和公孙贺各率一支大军出雁门击匈奴。由于匈奴兵多,又中了对方的埋伏,李广不幸被匈奴俘虏。

由于匈奴单于明确要抓活的李广,所以敌人并未立即处死他,而是将他捆绑起来,押回去交给单于处置。

在路上,已经受伤的李广装死,后称着押解他的匈奴兵不备,夺了一匹马,一路南逃,在逃跑过程中,“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这是文中李广的“第四射”。

这时的李广已经年老,经过一场大战,还受了伤,已经精疲力尽,却可以一人面对匈奴数百人的追击,靠着精湛的射术,射杀追击的敌人,成功逃脱回来,这说明李广不仅射术精湛,还有着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对汉朝的忠贞不二。

不得不说的是,这次被俘是李广一生中的最大耻辱,或许也正是这一耻辱的存在,使他在此后的十余年,仍拖着年迈的身躯,不断的活跃在汉击匈奴的第一线,或许在他看来,通过击匈奴建立战功进而封侯,不仅将带来个人荣誉,更是他洗脱被俘耻辱的最佳方式,但遗憾的是,他一生都未能如愿。

在李广一生中,最传奇、也广为流传的“一射”,是射一块石头。据说,有一次李广外出狩猎,误以为前面草丛中的石头是老虎,大惊之下,射出一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一次,李广先以为对面是老虎,由于心理原因作用,射出的箭可能力量很大,箭簇完全射入了石头里面,等发现只是石头后,因为心理上的放松,不管怎么射都“不能复入石矣”了。

我想,司马迁估计想表达心理作用的重要性。但在这件事里,心理作用的能量似乎太大了,以致有点唯心论的感觉。

我认为,很可能李广第一箭射中的是石头缝,所以“中石没镞”;而他之后射出的很多箭,都没有再射中石头缝了,因此“不能复入石”,个人的一点浅见,未必一定对。但不管怎么样,李广的这一“射”,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最后一“射”,发生在他65岁这一年,这一年他和博望侯张骞出右北平击匈奴。这次战斗中,由于博望侯张骞迟到,李广的四千人被匈奴军四万人包围。

 在损失了近两千人且箭羽消耗殆尽的时候,李广又站了出来:“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

“大黄”是一种弩弓,是当时射程最远的武器。他这最后的一“射”,杀匈奴数人,最后“胡虏益解”,“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充分体现了李广的老当益壮。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写李广“能射”,不仅以事例展开来讲,还用了两句话对他的射术进行了总结。

“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李广射箭时非常自信,只有敌人到了射程之内才将箭射出,而且百发百中。由于弓箭的射程只有数十步,因此敌人经常离他很近,他也曾被敌人所困,但从来都没有改变他与敌作战的风格。

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一文中,司马迁以“射”字着手,通过描写李广“能射”,突出了李广自信、勇敢、果断、忠贞、坚毅且老当益壮等优点,把李广优秀的一面凸显的淋漓尽致,笔力之深,着实令人佩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