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社区守护者联盟超级权重点赞文章汇总简友广场【峥嵘岁月 砥砺前行】国庆征文活动

难忘姚老人与事

2021-10-09  本文已影响0人  诚信天下

人这一辈子,总会遇上让你的心灵为之震撼和触动的人和事。与姚老短短的几天相遇、相识和相知,时间虽短,但其人其事却让我终生难以忘怀。

那还是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彬县团委希望办借调期间的事。

一天早上刚上班,我正在收拾办公室卫生。一位年近七十八九岁模样,头戴灰色单皮圆布帽,身穿一身宽松的灰色布衣,双肩左右交叉,右挎一只绿色帆布包,左挎一只军用水壶,右臂搭着一件草绿色军用雨衣,手拄拐杖的老人,走进了我们办公室。看老人的一身穿着和打扮,我心想这又是一位化缘的上门来了。

老人进门没有说话,只是不紧不慢自个坐在了靠墙的一条木沙发上,我和我的同事都忙着,也没有说话。看到因爬完四层楼梯气喘吁吁的他,出于礼貌,再加之对老者的尊重,我倒了一杯热水放在老人旁边,继续忙自己的事。老人从帆布包中翻出了一本红色的证件递给了我,并自我介绍他在彬县救助了七个孩子,他是专程从咸阳来看望这几个孩子来了,那时候偏远地区电话很少,看我们能不能给他提供方便,把几个孩子的家庭地址告诉他一下,他自己去。听到这里,我震惊了,我为老人的一片赤诚而震惊!

团委之所以从教育系统借调我,就是因为我对教育熟悉,有利于做好希望工程的学生救助工作。接待好救助者,做好双方的联系与沟通,就是我的份内事。我听到眼前的老人是救助我们县贫苦儿童的活菩萨,并且一人帮扶了七个学生,我咋能不激动。于是,我赶紧向郭书记汇报。郭书记了解了情况。原来老人系原咸阳军分区姚政委,现已退休。那时候,团委没有车辆,私家车也很少。郭书记告诉我他联系县委办安排车辆,让我陪着姚老去。郭书记联系了一圈也没有联系到车子。在我们联系车子的时候,倔强的姚老已经拿着我查到的七个学生的地址独自到车站搭车去了。着急的郭书记命令我赶紧去追姚老,与姚老一同下乡去。

毕竟上了年纪,我在车站追上了还未坐车的老人。好在姚老救助的七个学生并不过于分散,都在彬麟交界的韩家乡。韩家乡山大沟深,要么下坡,要么翻沟。我怕老人吃不消。我想团县委向县委办没要下车,但到了乡镇我不妨厚着脸皮让他们想办法。

到了韩家乡,我给乡上领导介绍了姚老和他的事迹,说明我的来意。乡上的刘书记也为姚老的善举感动,没说二话,立即派北京吉普送我们,我又联系了学区的李校长派了学区的文书给我们当向导。

山路十八弯

山里的路,绕着塬面走大路,路程太远。姚老救助的七个学生又分散在几个村子,走访完少说也得两三天,再加之贫困学生往往家住在塬畔、沟底,车子也多有不便,再考虑乡上工作千头万绪,也就一辆北京吉普。所以,走到了龙尾沟塬畔,姚老就和我谢过了司机师傅,让人家返回,我和学区文书陪着姚老走坡路逐家拜访。

龙尾沟是我的同学王兴国他们村子,喜欢吹牛的他早在我们上学时,就把他们村子吹成了一朵花。不过名不虚传,这地方确实是一个好地方,四面环山,绿树成荫,山青水秀。这个村子也人杰地灵,姑娘俊样,小伙帅气,在县上出了好几个名人,其中我同学就是一位。

一路上,我们三个边走边聊。原来姚老是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革命,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老人在战争年代流过血,在三年困难时期挨过饿。回忆起过去,姚老讲:困难时期,他在陕南工作,翻山越岭去下乡。早上出门,带上一个红薯就是他一天的口粮。饿了,躺在山上,手抠着衣兜,把指甲缝里带出的一颗仁丹放在嘴里伴着唾沫咽下。踏勘梅七线路,他曾在荆棘丛生的梢林中往返了好几趟。我注意到,姚老不时从他的包里翻出一块黑面馍馍吃。渴了,喝一口军用水壶中的水。我惊奇地问为啥他的馍馍这么黑,原来老人患有糖尿病,那是家人给他专门做的苦荞面馍。

我们拜访的第一个男学生,家住在龙尾沟对面的半山腰。家里有父母,一个姐姐,一家四口人。我们赶到他家时已快天黑。姚老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天黑了,我们就在这个学生家里吃了一个便饭,并在他家休息了一晚。

陪救助者探访被救助学生,我最怕家长向救助者提出一些不着边际不知深浅的额外要求。因这样的事弄的救助者尴尬,我在一旁也挂不住。不料,晚饭后,闲聊的过程中,这位家长就向姚老提了一些让人难堪的事,把我着急的直向他使眼色。但老人却坦然面对,劝他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做对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深感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学区文书返回学校。我背着姚老的背包,与老人一起爬坡赶路赶往太阳寺。

太阳寺是一个陕甘交界的小村庄,许多村民的庄子院落围绕沟圈而建。住宅修建在沟边,一则出土方便施工容易,二则背风向阳利于排水防汛。这是当地人千百年来总结出的生存智慧的结晶!

经向村民打听,我们直奔姚老救助的第二个学生的家。走完了弯曲的沟边小路,一棵枝繁叶茂的枣树把我们指引向了几孔临崖的窑洞,崖畔上红透了的酸枣像一团团火苗,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学生在韩家中心校上学去了,他的母亲正和串门的邻居坐在土炕上纳鞋底。听说是恩人姚老上门拜访,家长激动得不得了,又是倒热水,又是让座,又是让人帮忙赶紧去地头叫回娃他爸。姚老让他不要忙,他就是来看看家里,了解一下家里和孩子情况。说着姚老盘腿坐在了炕头上,与家长拉起了家常。就像送节的亲外公。

正在说话,我好像听到谁在叫我。跑出去抬头一看。哎吆,是我们县委的主管高书记在崖畔上叫我。我赶紧接应高书记下来,进屋给姚老作了介绍,就说我们高书记不放心,专门上来看您老了。姚老说他就看看孩子们,县委工作那么忙,不应给大家添麻烦。高书记立即批评了我,说这就是你们的错,姚老来了为啥不及时汇报,姚老这么大年龄了,你们能承担起责任吗?我知道这是领导的客套话,心里想是你们县委办公室没派出车,咋能怪我?至于姚老的安全,有我们一左一右两个哼哈大将保护着哩!

县委书记下乡了,那可不是一般的人。乡上早就给村上作了安排。村上的的老支书在家里请我们在他家吃了一顿他老婆手擀的煎汤面。村支书也为姚老的事迹十分感动。临别前,他非得要给姚老带上十斤韩家特产漏瓤核桃。姚老一再推辞,是高书记暗示我悄悄替老人收下。我们搭乘着高书记的桑塔纳返回了韩家街道。由于县委有事,高书记在给我千叮咛万嘱咐之后返回。其实,经过两天的接触,我和姚老已经成了忘年交。没有领导在旁边和其它人陪同,我和姚老的交流就更加方便和自由。我真想探寻一下这位令人崇敬的老人的内心世界。

韩家街道

晚饭后,我陪着姚老在街道散步。我故意向姚老挑起话题:姚老,你这么大年龄了,节衣缩食,一个人救助我们彬县这么多的孩子,真让人感动!老人平静地回答:我每月有好几千块退休工资,住在干休所,几个儿女们有在深圳的,有在咱咸阳的,人家都在挣大钱,不需要我来牵挂。我与老伴平时花不了几个钱,就是有一个生病的女儿在我身旁。国家发给我的够多了。我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我就想尽我的力量多帮助几个孩子多读点书,长大以后有出息,起码可以为家分忧,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更好啊!老人朴实的话语让我深思!

我又说:姚老,你们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真不容易。解放后,你们这些老革命为了国家建设也吃了不少苦。你看人家现在的领导干部多风光,一支烟半斤油、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下边一栋楼。姚老感叹:现在的那些铺张浪费的干部,他们忘记了革命的目的,这是不会长久的,国家迟早要算他们的账。说到这里老人明显显得有些气愤。我与我的那些战友比起来,已很知足了。中条山战役打的多么惨烈,牺牲了多少陕西娃。姚老接着说:前几年,有个五十多岁的人找到我家,说他是我的一位战友的孩子,他这半辈子都在找他父亲的下落。经多方打听,听说我与他父亲是战友,所以找到咸阳来了。当我听到他父亲的名字时,我惊呆了。他确定我就是他爸的战友后,知道终于找到他爸的下落了,人太激动了。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告诉他爸牺牲的过程,他却当场脑出血。哎,那山坡上,我的战友一个个像麦垛一样都倒下了。我还有啥放不下的呢?其实,我是想从老人这里多了解点那烽火连天的岁月,感悟一个革命老者的情怀。与姚老的一席畅谈让我为之震撼和深受触动。

第三天,姚老要去走访韩家魏兴村的一个学生家。乡上派了司机师傅用那辆北京吉普送我们。魏兴村与韩家乡之间隔了一架沟,山大沟深,路途遥远,山路狭窄,只能容下一个车子单向行使,路面在雨水的冲刷下,沟豁纵横,崎岖不平,车子行使在这样的山路上就像大骨节病人扭秧歌。为了车辆行使的平稳,司机师傅尽量将车子的几个轮子沿着路面上突出的土梁行使。我真佩服司机师傅的技术。司机师傅笑着说:这是长期练出来的,城里的师傅看见这路没人敢走。

魏兴村是一个较小的独立塬面,塬面上地势平坦。这家孩子姓李,他的父亲因病瘫痪在床,也是因病致贫。看到救助孩子的姚老亲自上门拜访,自然感激涕零。姚老就像到了自己的亲戚家,坐在炕头与学生家长拉起来家常,询问李师傅的病因和治疗情况。邻居们来了,村干部来了,人们都为姚老的善举而感动。姚老叮咛李师傅要鼓起生活的勇气,不要放弃孩子的学习,要相信在政府和大家的帮助下,一切一定会好起来的。

临别了,李师傅没有什么贵重的东西,一定要让家人把家里的那只老母鸡送给姚老带上,以表达他们一家人的一片心意。也许这只母鸡就是李师傅一家人油盐酱醋的来源。姚老说什么也不肯收下。看着院子里几个人推来让去的场景,在老母鸡扑扇的翅膀煽起的尘土中,我仿佛看到了淮海战役中的独轮车,看到了那牢不可破的鱼水情!泪水已经模糊了我的双眼。

出门已经几天,再加之老人身体不好,家里还有病人,我们没有逐一拜访完七个学生的家里。第四天,我陪同姚老到韩家中心校看望了几个孩子,老人将他精心准备的学习用品和礼物逐一分发给了几个孩子,并叮咛他们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做一个对家庭有担当,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后来据说,姚老还把几个孩子接到城里去,让娃娃们涨涨见识,鼓励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斗志!还帮助李师傅看好了病。

与姚老几天相处,陪同着姚老走访,与他聊天。虽然没见老人有高调的台词,做作的动作。但老人不正是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看得见的行动践行着一个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吗?

婆罗树

与姚老虽然相遇、相识、相知短短几天时间。但闪耀在老人身上的精神却让我终生难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