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祥 性格祝祥 命

三伏晒背的第三年,气血牢固,体能翻倍……

2020-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吾助汝喜

16年开始晒背,先在广东家里的阳台,9点~15点任选一个时间点,每天最少晒一个小时。整个三伏天前后40天,只要不下雨,我都有坚持晒太阳。

没有条件,也是不断地创造条件,最后把工作也辞了。这些年一直坚持着晒太阳、艾灸,现在我的体能比30岁前还要好,每天早上起来头脑很清醒,身轻脚轻不沉重,走路都想跑跳的感觉。

期间我也经历很多排病现象,皮肤出小白点、红疹子……晒久了以后,身体不断地往外排毒,那些小白点都是我过去吃20多年西药排出的,我也不管它,只是慢慢观察,新生的皮肤慢慢取代了不好的色素。

我也号召我身边的人晒背,她们有的人会皮肤变红变紫变黑,男人一般容易脱皮。最外面的那层角质,不要抠它,让它自己脱落。

今年回老家,陪妈妈一起晒,她的汗就比我多,腿、脖子、手……哪里寒湿哪里就汗多,农村人经常在凉水里洗衣服,她的手就会出特别多汗。

在自己家可以裸晒,浑身特别自在,没有束缚感,那一刻才感觉到身体和灵魂是自由的、大自在的。晒久了以后,我在夏天自然环境下,几乎不用吹空调风扇了,身体通透气血牢固,自带温度调节器,可以回到“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的身板儿啦!

以下是我一点心得建议:

没有时间的上班族,选几个重点时间点。

晒背不要擦油,影响效果,趴着晒最好,浑身热量均匀,最舒服。

如果隔着玻璃,不会晒伤,户外就容易晒伤。

三伏天晒背,即使户外有风,也别怕,这个风不伤人。

晒完了不做艾灸,因为身上就跟火炉一样,源源不断地能量。

《黄帝内经》里所说“无厌于日”,就是说在夏天这么激烈、奔放的时候,我们不要讨厌太阳。

三伏天时人的毛孔张的最开,充分准备好吸收太阳的能量以壮自己的“元阳”,这就是“阴符经”讲的“人乃万物之盗”,盗取太阳的火种啊!

地球只有一个太阳,一年只有一次三伏,太阳如此的恩赐,一生又能抓住几次呢?

三伏晒背 · 一些小经验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10天: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20天: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10天:8月15日-8月24日

晒背最佳体验时间:7月16日、7月26日、8月15日

1、晒伤了、晒糊了、皮肤火辣辣地疼怎么处理?

晒背时会流汗,也会晒伤。还有,晒完肯定会黑上一段时间。。所以背上也要抹防晒油的。

晒完不建议冷水擦或者直接进入空调房,晒背之后最好在荫凉处,及时喝点酸梅汤敛元气津液,补充淡盐水,或红糖水,汗干了之后再洗澡。

也可以擦一点芦荟胶,玻尿酸原液修复。

2、晒完了身上发痒,挠一下又止痒了,是为什么?

人体局部有问题的地方,当阳能增加的时候,新鲜气血过来的多进行修复的时候,通常就好痒。

此时就是身体的风啊,风湿等淫邪要出来,在肌表还没有散尽。伤口快好的时候痒也是类似的道理。

晒完很痒时,刮痧最好,风邪一祛就不痒了。也可以多晒几次彻底去掉病根儿。

3、晒完背流鼻血是为什么?

流鼻血流一点一会儿就好的那种,是身体里的热血在阳能的推动压迫下,跑出了血管外面,通常就是热迫血行,有可能肺系统有积热,或者是头部有瘀血。

比如莫名其妙流鼻血的孩子,有的是身体阳能多。有的是肺系统里有积热,血一出来就好了。

4、晒背过程流清鼻涕是为什么啊?

后背的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

流鼻涕是肺部在排寒,有慢性鼻炎的人可以多晒太阳,一些陈寒痼疾也会被带到体表。

以上,是读者们晒背后给我的反馈,你三伏有晒背吗?有什么变化呢?留言告诉我吧~

那么古人在三伏天是怎么出汗的呢?

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位伏天出汗的专家,名叫「天休子」。他在《修昆仑证验》里特别写了一篇「晒说」:

凡男妇头风、脑漏、牙疼、耳肿、脚气、臁疮、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风寒、湿热、虚弱、酸软等症,于三伏日巳、午、未时,赤身于烈日中晒之,不论新旧大小病症,概能痊愈除根,即妇女月事,亦可晒,通天地化育神工,难以殚述。

第不可遮盖著衣,乃致受热也。有人传以晒法者,伏天赤身于烈日中晒之,汗如水流,风来凉爽,不觉其热也。惟初晒必脱皮,厚薄皆随其病,甚至起水泡,其愈极快,无过二日者,真化工也。

不管男女,各种头风脚痒、风湿疮肿、新疾旧患,大病小痛的,只要在三伏天当天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三点(巳时9:00~11:00,午时11:00~13:00、未时13:00~15:00),裸身晒日光浴,都能根治痊愈。

不要穿衣服盖着晒,光着身子在太阳底下晒到汗流浃背就好。这时并不觉得热,反而更能感觉到风的凉爽。只是如果是第一次晒,一定会脱皮甚至起水泡,但也一两天就愈合了。

出汗是人体排泄和调节体温的方式,在最热的时节适当多出汗确实有利于身体健康。出汗能够调动全身器官,改善循环,有助于排出体内的风寒湿气,让身体更清爽健康。

反之,如果任由寒湿在体内积累,可能引起这些问题:

吃凉腹泻,风湿关节炎,浑身酸痛乏力,经常性落枕,痛经,月经量少色暗,头痛,容易感冒,消化不良,喝水都长肉,湿疹,皮肤过敏,皮疹……甚至心情不好,脸色灰黯,长斑等等都和寒湿有关。

现代人出汗太被动了,出了也白搭

然而,现在人出汗大都是迫不得已,满脸不乐意。

上下班等公交时,太阳晒着热风吹着,一身黏糊糊的;考题做不出来,烦躁焦虑,急得头皮冒汗;吃顿饭喝口汤就汗如雨下……类似这样的因外在环境或身心因素造成的被动出汗,几乎占了我们日常出汗的大多数场景。

被动出汗在中医里,也叫做「静汗」,静止不动也出汗。这样的汗对身体而言只是浅层的自动调整,并没有太大的排病养生作用,而且一些异常的汗证,比如自汗、盗汗反而要引起注意。

我们提倡的出汗,叫「动汗」,就是运动、劳作、艾灸,或者吃一些辛温食物让身体主动出的汗水。这种出汗相对于「静汗」,能帮助身体气血运行,把体内更深层次的寒湿排出去。

这一点我们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天热出汗,感觉全身黏糊糊的很不舒服,人也容易没精神;如果稍微运动后出汗,会感觉神清气爽,这就是寒湿排出后,身体变通透了,气血运行更顺畅,人自然会倍感舒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