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悅己诗·烟雨梦

萧红:一生都在寻爱的女子

2018-06-18  本文已影响1275人  繁花朵朵开

01.初识萧红

汤唯《黄金时代》

喜欢汤唯,是从她演《黄金时代》的萧红开始。电影里那表情疏离,看不出悲喜,在烟雾缭绕中写作,声名渐起却又半生飘零的女子,惹人怜爱。

喜欢萧红,是从被选进语文课本的三篇文章开始——《火烧云》、《祖父的园子》、《回忆鲁迅先生》,文字自由灵动,清新朴素,孩子们也都很喜欢!

《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选自于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一段时间,终于下定决心要来读一读这本书了。现在书读过半,感触良多。
我读的《呼兰河传》 02.再识萧红和《呼兰河传》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富才华和盛名的女作家,被鲁迅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用独特的细腻,敏锐的感悟力,捕捉被人忽略的生的意义,其作品无不贯注性灵智慧。
这是本书对她的简介。

萧红的前期代表作是《生死场》,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于1934年发表,这部小说由鲁迅作序、胡风写后记,为她迎来了众多声名:她因此被称为“文学洛神”,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呼兰河传》则是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属于萧红的后期代表作。发表于1940年,此时的萧红为了躲避战乱逃亡香港,染病在身处境凄凉,思乡情切,于是以自己的故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写下了这一部文体独特的小说。

小说主要描写了自己童年时期在呼兰城和祖父一起生活的所见所闻,记录了许多普通人愚昧不幸的生活,有人甚至评价说她“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这部小说的写作方式,被人称为“萧红体”。什么叫萧红体?我理解的是又像散文又像诗的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呼兰河传》里,最温馨的回忆是萧红和祖父一起生活的日子。萧红虽然出生在大家族,但生母去世得早,父亲和继母对她也不好,所以她从小和祖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祖父有一个大花园,萧红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和祖父一起种菜,栽花,除草,铲地。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从她的字里行间演变成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接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接,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只见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

这样鲜活的画面读出来,仿佛自己也进入了那个花园。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又有一种寂寞,而寂寞是祖父大花园的常态。用原文的话说是“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几乎每一章都有这样的开头。

也许热闹是属于祖父园子之外的那些人们的,比如祖父的租客。虽然“我家是荒凉的”,却有许多房子,有的房子顶上还会长出好吃的蘑菇,真是奇特的景象!

这些房子里住着祖父的租客,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租客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和磨坊的磨倌冯歪嘴子。

小团圆媳妇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被老胡家买来做媳妇,应该算童养媳一类。小团圆媳妇刚来的时候,大大方方,一点也不怯人。

婆婆为了给她一个下马威,打了她一个多月。打得连喊带叫,有几回还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晕过去就拿水把她浇过来。

当小团圆媳妇受了虐待喊着要回家时,婆婆又用烧红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半个月下不来床。可是婆婆觉得没有什么,在她眼里养小鸡都比养娃更娇贵。

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小姑娘一天天的黄瘦,变得一惊一乍的。婆婆又以为她生病了,请了跳大神的来驱邪,还请了游方道士来开方子,甚至为此前前后后花去了5000多吊钱。

最后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跳大神的秘方——三次痛苦地洗热水澡的遭遇后,更加一蹶不振,终于在第二年春天还没到时就死了……

看完这个故事,觉得人的愚昧真的特别残忍。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也是一个受苦的人,为了20吊钱,捡了许多天的豆子;手受伤了硬是熬到最后都不能动了才去抓药。可是她却这样对待了一个小姑娘。

小团圆媳妇的故事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的《药》。人们把革命烈士的鲜血当作“药”,黎明前排队去购买鲜血治病,可是真正该医治的却是他们的思想。

更惨烈的一个故事是明朝的大将袁承焕,因为被人陷害当成卖国贼,当他被凌迟处死后,人们花重金去购买他的肉分而食之。

这样的人历朝历代都有,而且是大部分。萧红不像鲁迅先生,有那么深的政治觉悟,她写这篇小说不为唤醒人们的觉醒,但却让清醒的人更加痛恨现实、痛恨愚昧、痛恨迷信。

小团圆媳妇还让我想到了沈从文先生的《萧萧》,同样是童养媳,截然不同的命运是因为作者的关注点截然不同吗?

萧红一定是个悲观的人吧。她的小说中女性没有地位,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附于男人,连生孩子也不能由着自己。

而其他人也都在忙着生、忙着死,没有工夫去听人讲革命、讲道理。整个社会都是在温饱和安定中挣扎,何况是呼兰这样封闭偏远的小城呢!

但就是这样的真实让人心痛,这就是《呼兰河传》的魅力,没有个人观点的评说,没有道理,描写故事本身,悲惨但并不抱怨。没时间抱怨,顺流而生,活着就很不容易了。
03.真实的萧红

萧红只活了31岁,在她死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她十几岁时,为了读书和表哥离家出走,后来在自己未婚夫的资助下,继续求学,二人同居。未婚夫却在她怀孕时突然离开,她孤孤单单地呆在旅馆里,连住宿的钱也无法付。

洪水来袭,她跟随逃难的人群得以离开。遇到萧军,她挺着大肚子和他结为夫妻。第一个孩子送给别人抚养,生了竟没看上几眼。

之后,她和萧军幸运地得到了鲁迅先生帮助,努力写作,在文坛声名鹊起,两个人却越走越远,最终分道扬镳。她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

第二个孩子出生才三天就夭折了,很多人说,她自己把孩子给杀死了。但也有人说,她那时正发着高烧,孩子也感染了。众说纷纭之下,她的人生故事真的比她的文流传更广。

端木蕻良也许很爱她,但他却在大难来临时,抛下萧红独自一人跑到重庆避难。这使萧红再次陷入痛苦:她无比怀念有男子气的萧军。

后来他们前往香港,萧红得了很严重的肺结核,动了手术却因感染而去世。

她临死前几天,端木正在四处筹措医药费。陪伴她的是比她小六岁的作家骆宾基,也就是她生命中的第五个男人。

她对端木心怀怨念,将自己的生平事与骆宾基娓娓道来。她说:“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永远流传。”

是的,电影《黄金时代》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萧红选择了一个男人,不如意;又选择了另一个男人,不如意,再换一个。她就像一株菟丝草,总是在依靠着一个又一个男人。

可是,她明明很有才华。在她生命中过往的五个男人,都不如她。为什么她偏偏要作贱自己呢?

民国四大才女中:吕碧城20岁时就靠着写作自己独立了;张爱玲和胡兰成分手,还给了他一大笔分手费;石评梅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京报》及其他刊物……

她们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为什么萧红却过得格外孤独,到死都心有不甘?是因为她从小没有得到父亲的关爱,缺乏安全感?还是因为她习惯了依赖?或者说她出生的小城影响了她的思想格局,让她没能在丁玲所说的黄金时代里活出鲜活靓丽的姿态?

这就是《黄金时代》

她和鲁迅先生结识以后,两人成了忘年之交。她经常在鲁迅先生的屋子里面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据说都惹得许广平先生有些不高兴。

鲁迅先生给了萧红莫大的帮助和鼓励,亦师亦友。他的死,让萧红格外悲伤,情真意切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成为写鲁迅的文章当中的精品。

所以我在想,如果鲁迅先生还在,萧红应该可以多活许多年,文学成就会更大。可惜,她所得到的温暖太少,人生缺少指路的明灯!

她的文章平白流畅,她的性情却是这般让人难以捉摸。想到这个一生都在追寻爱的女子,想到她的不甘,就像杜甫写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她的心里,有爱情的不甘,也有梦想的不甘吧!


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先生说:“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是的,此刻,读着她的书,感慨着她的人生:半生孤苦、屡屡爱而不得,23岁出名、31岁去世,短短八年在文学史上宛如一道惊鸿,让人过目难忘。这真的是一个才情满腹、为爱痴狂的奇女子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