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4

2021-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吃火锅呀

1、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勿轻易放过。

【古典今译】

在念头刚刚产生时,一发觉此念头是个人邪恶的欲望膨胀,便马上用理智将这种欲念拉回到正路上来。邪念一产生就发觉它,一发觉就转变方向,这个时候就是将祸害转变为福祉,将死亡转变为生机的重要关头,千万不能轻易放过。

【智慧解析】

有些时候,打败人的与其说是刀戎相见,不如说是物欲圈套;耗尽我们生命的与其说是穷困的折磨,不如说是琐碎的诱惑。要想人生堂堂正正不入歧途,就应该抑制自己的过多欲求,抵挡住诱惑。

2、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古典今译】

立身处世不能太过清高,对于污浊、屈辱、丑恶的东西要能够承受,与人相处不能太过计较,对于善良的、邪恶的智慧的、愚蠢的人都要能够理解包容。

【智慧解析】

心胸狭窄之人,无论在安邦治国,还是在图谋个人的发展上,都不可能成大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主旨就是要有广阔的胸襟、宽容的雅量,能容纳一切荣辱冷暖,方能治国经世。用人之道如此,为人之道亦如此。

3、当怒火欲水正腾沸时,明明知得,又明明犯着。知得是谁,犯着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子矣。

【古典今译】

当一个人的愤怒或欲念仿佛沸水翻腾时,人往往不能克制自己,虽然他自己知道这样做是不妥当的,但又偏偏去触犯。知道这个道理的是谁,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如果这时能够冷静下来,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犯的是什么错,在这时突然觉悟转变念头,那么邪恶的魔鬼也就变成慈祥的圣人了。

【智慧解析】

要把人“怒”的本能情感逐步理智化,是需要一个修省过程的。要逐步以自己的毅力把这种怒气和欲望控制住,才可能使一切杂念都成为你的精神俘虏,使自己转而变得轻松愉快。怒火欲水本是一念之间的事,修养好了,一念之间可以使自己变得高雅;杂念多了,便逐渐庸俗,以致养成许多恶习,烦恼就越发多了。

4、仁人心地宽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

【古典今译】

心地仁慈博爱的人,由于胸怀宽广,就能享受厚福而且长久,于是形成事事都有宽宏气度的样子;反之心胸狭窄的人,由于眼光短浅思维狭隘,所得到的利禄都是短暂的,经常面临只顾到眼前而遇事紧迫的局面。

【智慧解析】

念头少,伪装少,争得就少,心情舒畅,平日就少有忧虑烦恼。有些人聪明过了头,用尽心机,烦恼却接踵而至。而那些污秽贪婪的小人,心地狡诈行为奸伪,凡事只讲利害不顾道义,只图成功不思后果,这种人的行为更不足取。仁人待人之所以宽厚,在于诚善,在于忘我,所以私欲少且烦恼少。我们生活中的待人之道确应有些肚量,少为私心杂念打主意,不强求硬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烦恼何来?做人要充分修省自己才是。

5、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长,使人有不匮之思。

【古典今译】

一个人待人处事的心胸要宽厚,使你身边的人不会有不平的牢骚;死后留使子孙有不断的思念。

【智慧解析】

人生在世究竟该怎样做人?从古至今是人们争论的一个话题。是“争一世而不争一时”,还是“争一时也要争千秋”,是只顾个人私利不管他人“瓦上霜”,还是为人类做有益的事,作些贡献?这实际上是两种世界观的较量。

6、居官有二语,曰: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情平,惟俭则用足。

【古典今译】

做官有两句格言,即:只有公正无私才能明断是非,只有廉洁才能树立威信。治家也有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境平和,只有节俭才能家用充足。

7、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古典今译】

既然要作出牺牲,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而犹豫不决,过多计较得失,那么这种自我牺牲的志节就会蒙上羞愧既然要施恩于人,就不要希望得到回报,希望得到回报,那么这种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会失去价值。

8、色欲火炽,而一念及病时,便兴似寒灰;名利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蜡。故人常忧死虑病。亦可消幻业而长道心。

【古典今译】

色欲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时,只要想一想生病的痛苦,烈火就会变得像一堆冷灰;功名利禄像蜂蜜一般甘美时,只要想一想死地的情景,名位财富就会像嚼蜡一般无味。所以一个人要经常思虑疾病和死亡,这样也可以消除些罪恶念头而增长一些进德修业之心。

9、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惟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泽亦长。

【古典今译】

自然界的规律是,气候温暖的时候就会催发万物生长,气候寒冷的时候就会使万物萧条沉寂。所以一个人如果心气孤傲冷漠,只会受到同样冷漠的回报。只有那些充满生命热情而又乐于助人的人,他所得到的回报才会深厚,福祉也才会绵长久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