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一书的错误之《春江花月夜》
蒋勋是大师,有很多论著。近读其《蒋勋说唐诗》,发现几处关于《春江花月夜》一诗“解读”的错误。我买的是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第2版,2015年12月第9次印刷的《蒋勋说唐诗》(修订版)。网上有很多人指出了蒋勋此书中的错误,写此文就算我也来蹭蹭热度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9361233/bcc031813a61dd46.jpg)
一、语词解释的错误
1、滟滟随波千万里:
蒋勋说:“滟”是什么?是日光或者月光在水波上的反光,这个字本来是水字边,又加上一个形容花的艳丽的字。(第30页)
这个解释意思是:①滟,是光。我们去掉定语,可以看到;②滟,按照蒋勋的解释是名词;③艳,是形容花的。
其实不然:
《古汉语词典》(第1728页)这样解释:水波摇动的样子。
“百度字典”上也解释为:“水光貌”,即水晃动的样子。
《说文解字》上这样解释“艳”:“好而長也。小雅毛傳曰。美色曰豓。方言。豓,美也。宋衞晉鄭之閒曰豓。美色爲豓。”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6页:滟滟,水中月光闪烁荡漾的样子。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滟滟,即是形容词,而非名词。蒋大师却把它解释为“光”。这就是大师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水平?
2、江流宛转绕芳甸:
蒋勋说:“甸”是被人整理出来的一畦一畦的圃,就是田。(第32页)
那么,其他的地方是如何解释的呢?
《古汉语辞典》这样解释“甸”:城郊以外的地方。古称郭外为“郊”,郊外为“甸”。(第283页)
苏教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6页直接指出:甸,郊外之地。
换言之,城外为郭,郭外为郊,郊外为甸。
再者,“圃”和“田”的意思也是不同的,因为“圃”是种菜的“田”,而“田”包括了“圃”,尽管“圃”是菜园子。
3、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蒋勋说:“斜”在古代是开口韵,这里押的是“发花”韵,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读音,“斜”就不合韵了。(第42页)
这个不是词语语义解释的问题,而是属于音韵学的问题了。到底什么叫开口韵呢?开口呼是音韵学术语,与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合称为“四呼”。凡是韵头不是i[i]、u[u]、ü[y]的韵母属于开口呼,如“兰”中的an[an],而“斜”的韵头恰恰是i。弄得跟音韵学大师似的,其实到处蒙人!
二、常识性的错误
1、诗歌名称的问题:
蒋勋说:张若虚写了这首诗之后,“春江花月夜”这个名称就延续下来了,变成了美好时光、黄金岁月的代名词。(第26页)
我很是疑惑,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百度可查到)
所以说张若虚是沿用了旧题目,在他之前就有了。谁先谁后,这不很明显吗?
2、生活常识的问题:
蒋勋说:初春时节,空气很凉,夜晚的时候,水汽会竭诚一种薄薄的透明的东西在空中飘,也就是“霰”。花有很多颜色,红的、紫的、黄的,当明亮的月亮照在华林上,会把所有的颜色都过滤成银白色。(第32页)
不得不说,蒋大师的视力真好:总是把臆想的东西强行加到诗歌的理解上去:即便是明月高悬,外面很亮,但是花的颜色红和紫能否在月色下看的很是清楚,这个是不是没有常识的表现呢?这个做过仔细观察吗?在光不是很亮的情况下,根本分不清红色和紫色;即便有个明亮的月亮,这又怎么和太阳的光比呢!蒋勋是美学大师,可是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是不是没看懂呢?
三、逻辑上的错误
第27页,蒋大师指出:《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没,是因为它在充分的自我独立当中,去欣赏另外一个完全独立的、与它不同的生命状态。但是下面竟然没了解释,而是写到了美学意识,举了“巴黎画派”两种不同的美学。紧接着说唐朝也有这样的特质,大写特写武则天的情况——这就是严重的“走题”,和他前面的小标题“生命的独立性”没有任何关系。
进一步说,蒋大师的观点和例证完全不符合,纯属于跑题!这种思维的跳跃,你既然跳出去,也应该跳回来啊!
原本对蒋勋有些崇拜之情,因为在网上多多少少了解这个人。由于自己要准备市基本功比赛,有一项就是写一份“古诗词鉴赏”的文字;为了投机取巧,别的书不看了,就看了《蒋勋说唐诗》,结果发现了这样一些错误。真的认真去读了他的《蒋勋说唐诗》,真是要人命!所以,大家也不要对名人过多的崇拜——还是保留点距离吧,距离可以产生美;一旦没了距离,也就没了美!